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奴才”

(2011-05-30 11:02:54)
标签:

曹寅

江宁

奴才

康熙帝

包衣

杂谈

分类: 礼仪

  

文:韩朴

  

    清宫戏《铁嘴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与和珅一递一句“臣遵旨”和“奴才遵旨”,在今天的观众看来,和珅自称“奴才”,表现的是卑下和谄媚,而一个“臣”字,似亦反衬出纪晓岚的体面和尊严。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与和珅,面对皇帝,也确实是以“臣”和“奴才”作为不同的自我称谓。只是在那个时代,“臣”字却未见得比“奴才”更加体面,反而是“奴才”在皇帝的心中更加值得信赖。

 

    “奴才”一词有时也写作“驽才”,其本意是奴隶、奴仆、家奴等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其引申义则指甘心供人驱使、甚而帮凶作恶的人。据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考证,古代中原汉语中本无“奴才”一词,此语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晋代以来随北方民族一起进入中原。当时的北方民族大都脱离原始氏族社会未久,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奴隶制残余,此语即为视人卑下无用,只配为奴之意。这在汉语中本是一句骂人的话,从未见人将其用为自称,更不要说用于庄重严肃的朝廷君臣之间。

 

    然而到了清代,“奴才”却在朝廷的典章制度上具有了一个特殊的位置。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为“奴才”,就要算是“冒称”。“冒称”一说,显然含有僭越之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联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光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并为此做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也就是说,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宁肯让满臣迁就汉臣而自称为“臣”,也不让汉臣冒称“奴才”。

 

    与晋代以前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八旗本出自原始氏族社会。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国前后,虽然已加快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化,但其中仍包含了大量奴隶制的因素。八旗内部等级森严,表现出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奴才”一词来源于满语的“包衣”,是“包衣阿哈”的简称。“包衣”译作“家的”或“家里的”,“阿哈”即“奴隶”、“奴仆”、“家奴”或“奴才”。这种“包衣阿哈”主要来源于战争俘虏、罪犯、负债破产者,以及“包衣”自己所生的子女。他们的人身为满洲上层贵族所占有,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以及繁重的生产劳动,没有人身自由。

 

    一般的下层旗人称为“诸申”“伊尔根”。“诸申”是“女真”的音译别称,“伊尔根”的意思是指平民,他们虽然不像真正的“包衣”那样完全依附于自家的主人,但除了承担编户义务之外,在观念上仍被视为王公贵族的“包衣”。而八旗上层的贵族,多是当年被爱新觉罗家族收服的各部落首领的家族,或是投靠爱新觉罗家族的军队首领的家族,也被看作是皇帝的奴仆。对于爱新觉罗家族来说,所有的旗人都是他的“包衣”。由此发展开来,就有了旗人对皇上自称为“奴才”一说。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起事之初,战争频繁,扩张极快,由于丁壮奇缺,所以包衣们也都跟着各自的主子在各处战场上东征西讨。到后来征服了大片的土地,直至统治了华夏大地,主子们飞黄腾达,奴才们也就跟着发了迹,有的包衣甚至因战功而置身于显贵,至不济者也能混个“庄头”之类的奴才总管。但不论如何发迹,包衣对其主子的奴才身份是不能改变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康熙皇帝与曹氏家族的关系。

 

    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原是明代驻守辽东的下级军官,兵败被俘作了包衣,后来归入睿亲王多尔衮属下的满州正白旗。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正白旗收归自己掌管,曹家遂由睿亲王府的包衣转为上三旗的内务府包衣,成了皇帝的家奴。

 

    康熙帝出生后,按制从上三旗包衣妇人中挑选奶妈和保姆,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之妻孙氏被选为保姆。自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起,曹玺即被任命为江宁(今南京)织造这一要职,负责织办宫廷和朝廷官用的绸缎布匹,同时充任皇帝在江南的耳目。此后,曹玺之子曹寅,以及曹寅之子曹颙、继子曹俯,祖孙三代四人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一职达58年之久。康熙帝六次南巡,后面四次皆住在曹家。康熙帝对曹氏一家荣宠有加,赏赐封赠,亲书匾额。曹玺死在江宁织造任上,康熙南巡至时,亲自登门慰问其家属,还特派内大臣去祭奠他。曹寅十六岁入宫,曾为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更是被康熙帝视为“股肱耳目”之重。曹寅病危时,康熙帝特赐奎宁,并派人星夜兼程由北京送去南京。而曹寅在写给皇帝的密折中,仍然自称为“包衣老奴”。

 

    反面的例子也不少。到了晚清时代,世事更替,有些包衣奴才春风得意,烈火烹油,而其主子则已经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即便如此,也仍须严分着主奴。坐观老人著《清代野记》载:“每有旗主,贫无聊赖,执贱役以糊口,或为御者,或为丧车杠夫,或为掮肩者。若途遇其奴,高车驷马,翎顶辉煌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其役,奴则再三请安,解腰缠以贿之,求免焉。故旗奴之富贵者,甚畏见其贫主也。”旗人内部的奴隶制风气可见一斑。

 

    然而满洲统治者一向严厉要求汉人与旗人保持一致,为了使汉人臣服归化,不惜强制他们剃发易服,为什么惟独不肯让汉人与旗人一样自称“奴才”,而只能称“臣”呢?这种现象的根源,实际上还在于清代“旗、民分治”的统治原则。鲁迅先生在其杂文《隔膜》里说道:“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奴才”是“包衣”的汉译,而“包衣”的本意就是“家里的”,在旗人看来,“奴才”是自己家里的成员,与家族的关系近乎于“自己人”。旗人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正是表现自己人的亲近,与汉人官员称“臣”相比,原本是一种特权——这正如赵太爷骂阿Q:你也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