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城古水道寻踪

(2010-06-18 11:08:37)
标签:

金代

水系

三海

漕运

郭守敬

金水河

杂谈

分类: 风格中国

文/图片提供:韩朴

 

城市离不开水,一旦没有了水,城市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同样,城市最怕水,一旦地表水超过了一定限度,又无法迅速排泄,水就成了城市最可怕的灾难。与北京城区关系最密切的水系有三处,分别是莲花池水系、永定河水系和高粱河水系。

 

莲花池水系

 

莲花池水系包括莲花池与莲花河,虽然是一个比较小的水系,却在北京的城市发展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因为它是早期的北京城,包括秦汉蓟城、隋唐幽州城、辽代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主要的城市供水来源。

 

莲花池位于今日城区西南的广安门外,古代蓟城的西侧,所以古代又被称为西湖。莲花河古称洗马沟,从西湖向东流。在辽代以前,曾经沿着城外的西侧向南流,然后再沿着南城墙外向东流,向东南注入清泉河,也就是古代的漯水,今日的永定河。

 

金代扩建中都城的时侯,曾经把辽南京城的东、西、南三面各向外扩展了3华里,这样就把洗马沟的一段圈进了中都城内,注入皇家的园林同乐园和西华潭,然后从龙津桥下向东南流出城外。

 

中国的封建都城,每年都需要从国内产粮区调运大批的粮食,通过最经济的水路运输的方式运到首都,以满足封建政权的需求,这就是漕运。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漕运。大运河的北端原来只到通州,金代的统治者为了把漕河引到京城,就必须解决上游的水源问题。

 

金中都西面的莲花河水量较小,不足以解决漕运的需求。最初,金人也曾经引用北面的高粱河水,凿渠东下,直到通州,但毕竟因为高粱河水量有限,所以金代统治者大兴水工,凿开了今日海淀镇以南的一片隆起的台地,通过今日的昆明湖,引来了玉泉山水,使之与高粱河汇合,直至通州。这条人工河被称为闸河,又称运粮河。又引来高粱河上游的另一条分支,向南注入中都城的北护城河,再向东与闸河相接,使来自通州的粮船可以直抵城下。然而,这样一来,闸河以南的高粱河下游,从此就断绝了水源。

 

金人虽然解决了漕运问题,但是因为闸河的水量还是有限,漕运十分困难。为了获得更充沛的水源,金代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于石景山开凿金口,引卢沟河(今永定河)水直通闸河。河水在今日玉渊潭的南部汇入金中都的北护城河,然后向东经过今天的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一线,再沿着今日的通惠河道直到通州。但因为卢沟河水屡屡肆虐,难以行舟,而且大水几次危及到中都城的安全,到了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只好又将金口堵塞。直到金朝灭亡,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漕运问题,这也就是元代大都城重新选址的主要原因之一。 

 

永定河水系

 

永定河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治水、湿水、漯水、桑乾河、清泉河、卢沟河、浑河、小黄河、无定河等等,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才被钦定为“永定河”。永定河历史上水患层出不穷,经常决口、改道,到处留下些湖沼沟渠。

 

在商代以前,永定河出山以后的主河道本来是斜向东北方向,经过今天的昆明湖注入清河,向东流与温榆河汇合;大约在西周时侯,主河道又移至今天的紫竹院一带,经过积水潭向东流;沿着坝河方向再折向东南,注入北运河;大约在春秋到西汉之间,又经过积水潭向南,流经北海、中海地区,斜穿今天的北京城,经过龙潭湖出城,流向东南;从东汉至隋朝,又改由石景山直接南下,到芦沟桥附近,再向东穿过马家堡和南苑之间,经凉水河向东,注入北运河;至唐朝以后,过芦沟桥以后分为两支,东南支仍走凉水河线,另一支向南折再向东南流,以后,这条南支逐渐成为永定河的主流。

 

高粱河水系

 

高梁河,又称高梁水,金代称高良河,是古代永定河水系中的一个小小支系。这条河道就是西汉以前永定河的主干道,东汉以后永定河河道南移,原有的河道变成了一条断头河,仅仅依靠紫竹院湖面之下小小的平地泉供给水源,流经今天的白石桥、高梁桥,从德胜门水关入城,循着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向东南流,经过正阳门、鲜鱼口、红桥,经龙潭湖西部,在贾家花园出城,继续东南流,过十八里店至马驹桥以南,注人永定河的一条故道,这条故道当年叫做湿水,大约相当于今天凉水河的河道。

 

高梁河水系虽然很小,但自元代以来一直贯穿于北京城的心脏地带。它的上游,是城市供水的主渠道,到了下游,就成了城市泄洪排污的干渠,同时,也为城区内大大小小的湖泊注入了生命之水,所以地位非常重要。

 

因为这条河道经过了今日的前、后三海一线(后三海包括今天的积水潭、后海和什刹海,前三海包括北海、中海和南海),所以有些学者把它称作“三海大河”。三海地区自古水草丰茂,辽金时称为海子,又称积水潭或白莲潭。早在十二世纪的后期,金代的皇室就看中了位于金中都东北郊的这片风景区,动用了大批劳力,通过积水潭上游的高粱河,引来玉泉山水,利用三海地区的低洼地和大片水面,开挑疏浚,并在湖面上堆起了一座小岛,建成了著名的皇家离宫—大宁宫。这也就是今日北海公园的前身。

 

元朝初年,为了彻底解决首都漕运的水源问题,由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重新开凿了一条由大都直到通县的运河,叫做通惠河。为了解决运河上游的水源问题,郭守敬首先把昌平的白浮泉水向西引到瓮山泊,也就是今天颐和园的昆明湖,又通过金代开凿的长河、高粱河,将水引到大都城下,从大都城的和义门北水关(位于今日西直门立交桥北)入城,注入积水潭。那时侯的积水潭,水面广阔,水量充沛,比今天的什刹海大得多。南方运粮的大船沿着京杭运河上行,一直能够停泊到大都城内,皇城的北门外。

 

当时,金代的大宁离宫已经被划入了大都皇城以内,成了皇家的太液池。为了勾通皇城以北东西方向的交通,也是为了修筑皇城北面的萧墙,就在太液池(今天的北海与中海)和积水潭之间,今天的地安门西大街一线,填筑起一条东西大道,人为地截断了积水潭与太液池之间的联系,使它们分别从属于通惠河水系和金水河水系。

 

积水潭自从与太液池分流以后,纳入了通惠河水系,向东南方流到万宁桥下。万宁桥又称海子桥,明清以来称作地安门桥,民间俗称为后门桥。当年,郭守敬在万宁桥下新开了一条渠道,引潭水东出,傍着皇城东墙外向南流,经过丽正门的东水关(位置相当于今天天安门以东的南河沿南口),流出大都南墙。然后在文明门外(今崇文门以北)汇入金代的闸河,向东直到通县,连接北运河。

 

当时曾经另外开凿了一条金水河,把玉泉山的泉水直接引入太液池,以满足皇家苑囿和宫廷的用水需求。金水河自和义门南水关(今西直门向南120米处)入城后,曲折南下,然后又向东流到皇城的西南角(今日甘石桥附近),至此分为两支,其一沿着西皇城根往北流,绕过西北城角向东行,经过长桥(今厂桥),在今日的北海幼儿园处折向南,注入太液池。另一支向正东直接穿过皇城墙,经过隆福宫前注入中海。金水河的下游向东流出太液池,经宫城的正门崇天门外向东,汇入通惠河。

 

当时,金水河是归皇家专用的,因而要保持绝对的洁净,在河流与其他水道相遇时,都用“跨河跳槽”的方式跨越其上。在元代初年,“金水河濯手有禁”曾经悬为明令,普通老百姓是根本不能染指的。

 

明代在北京建都以后,把元大都的北城墙向南收进了五华里,从西直门(元代的和义门)以北斜向东北,在积水潭上游最窄的地方转向正东,把后来的太平湖分割到了城外。又修建了德胜门水关,作为京城引水入城的唯一通道,从此,金水河的上游彻底断流,完全改变了元代水系的布局。

 

为了保证皇家苑囿以及宫廷的用水,在什刹海的南端重新开通了向南勾通太液池的渠道,海子水从西不压桥下面直接进入太液池。金水河城区部分的上游自从断流以后,一部分旧河道逐渐湮没了,另外一部分变成了以城市排水为主要功能的大明濠,也就是今天的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和佟麟阁路。

 

明代继续向南拓展太液池,形成了北、中、南三个海子。又从南海引水东下,绕过天安门前,注入通惠河,称作外金水河;从北海东岸开渠引水,沿景山西墙外南下,注入紫禁城,其下游与外金水河汇流,称为内金水河。当然,这时侯的金水河与元代金水河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了。

 

明清时期的内金水河,源出北海北闸口,经北海东夹道与内官监(今恭俭胡同)之间南下,来到景山西墙外。内官监的南口原有一座白石桥,当初叫做西板桥大街(今景山西街)。河水沿景山西墙根南下,到了位于今日景山前街西口的北上西门外,从一座桥下进入筒子河。

外金水河来源于太液池中的南海。当年河水自南海东出西苑,沿北河沿(今小桥北河沿),经过南长街的桥下,来到今日的中山公园西墙外,折而向南,经过东河沿(今织女桥东河沿)南端的织女桥,再折东经过中山公园南门外的西公生桥、天安门前金水桥、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外东公生桥,经南池子南口内东行到南河沿,东入御河。东公生桥至南池子南口内一段原称银丝沟,今已改为暗沟,称西银丝胡同。南池子南口内至南河沿南口内一段称菖蒲河,北岸叫菖蒲河沿,南岸叫东银丝胡同。菖蒲河于60年代后期改为暗沟,东银丝胡同也并入了菖蒲河沿。2002年3月份,北京市政府启动了菖蒲河公园建设,仅用了半年时间,将尘封已久的古河道改造成为一处崭新的精品园林。

 

明代在规划和调整城市布局的时候,把皇城的东墙和内城的南墙向外拓展,把原来位于城外的一段通惠河河道包进了皇城以内,人为地截断了通惠河的交通,通惠河从此成了一条真正的“御河”,来自江南的漕船再也不能停泊在积水潭上了。漕粮水运至通州后改为陆路进京。

 

积水潭也逐渐淤塞,湖面逐年缩小。当年的海子东北一带,原来有个地名叫作“一溜河沿”,指的是沿湖岸一带的地区,随着海子的逐渐退缩,渐渐形成了“义留胡同”和“鸦儿胡同”两个地名。从这两条胡同的位置,约略可以看出当年什刹海湖岸的所在。

 

明代中叶修建了外城,其基本范围包括了今日的崇文区和宣武区。这一区域包容了古代高粱河故道上很多的坑、溏、沟、渠。每到雨季,这些水道就会起到疏导、排泄和消纳积水的作用,顺着北京城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地势,把积水引到外城的南城墙下东西两侧的大片沼泽之中。西侧的湖沼叫作野凫潭,南城根人烟稀少,野凫潭芦苇接天;外城东南那一片沼泽,更是荒辟得连个名字都没有。建国以后。经过疏浚整治,野凫潭开辟为陶然亭公园;东侧的湖沼因其上源来自龙须沟,故而由梁思成先生命名为龙潭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