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的驿站和邮传

(2010-05-05 10:39:48)
标签:

急脚递

驰道

驾部

《唐六典》

奚仲

驿城

杂谈

分类: 风格中国

/李之亮

提到驿站和邮传,最先让人联想到的是马和车,没有这两样物件儿,既不会有“驿”,也不会出现“邮”。驯养马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创举,它使人的行进速度一下子变得与奔马等同了。马的驯养究竟早到什么时代已无从查考,但汉字产生之前,马已成了人的亲密伙伴,甲骨文里就有“馬”这么个象形字,您看,下面的四点儿像不像马的四蹄?那条雄健的弧线,像不像马的躯干?靠右的三横一竖,活脱脱就是漂亮的马鬃。“車”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里使用相当普遍,甚至连很多车同时行进发出的声音,都用“轟”字做了传神的表示:三驾车代表无数车,可以想象,那是多么令人震撼的场面。

车究竟是谁发明的?《吕氏春秋》、《淮南子》、《山海经》等典籍都提到一个响亮的名字:奚仲,车的发明人。然而《荀子》杨倞注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奚仲是夏代的“车正”(管车的最高首长),可黄帝时代就有了车呀,要不然黄帝为什么叫“轩辕氏”呢?轩是车厢,辕是车辕嘛。按杨倞的意见,奚仲只是对车加以改造的官员兼工程师,所谓“奚仲造车”的专利,不属原创型,只是改造型而已。三国谯周的《古史考》另出机杼,他说:“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其后少昊时驾牛,禹时奚仲驾马。”原来奚仲的功劳在于把原有的“牛车”改进为“马车”。既然这样说,我们完全可以把“马”和“车”有机联系在一起了。

夏、商、周时期,马和车更多用于车战,直到秦、汉,依旧如此,现在我们看到的秦始皇兵马俑,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我们同样不可以忽略的是:商、周以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耳目所及,他们需要了解和传递更多的“信息”——无论是战争、外交,还是“国”与“家”的管理,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类运输,包括物资运输和信息传递等等,于是天子君侯们开始在自己的领地内修建“驰道”。这个词本身不难看出:所谓“驰道”,就是加快速度,减少阻碍,让马或马车能以“飞驰”的速度完成货物和信息的传递。

于是“驿”就应运而生了:在驰道旁,每隔一段路程修建一个供人畜休息、增加补给的处所。这些建在路旁的“驿”是有固定里程、固定模式的,是“官方”的建置,所以古代的“驿”又叫做“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驿,置骑也。从马,睪声。”原来“驿”是个形声字,意思是传递官方文书和货物的马或马车。我们不妨把相关的概念做一归纳:“驿”为马或车;“驿站”为马或车休息之处;“驿使”为乘坐马或车完成使命的官员;“驿卒”为完成使命的低级差役;“驿吏”为驿站的管理人员;“驿庭”为驿站的院落;“驿书”为传递的文书。那么通过“驿”传递的那个过程应该叫什么呢?我们很自然会想到一个词:邮。对不对呢?不但对,而且相当精辟。直到今天,只要提到“邮”,一定是书信或物品通过运载而使之从此地到达彼地。通过“驿”,一站一站地传递,这种传递过程就叫做“邮”,一个非常先进又非常古老的传递手段。

“邮”的繁体字写作“郵”。从结构上看,它是由“垂”和“邑”合成的会意字。“垂”即边陲,邑即边邑。两个意思合在一起,“其义自见”:上古边陲地区的信息传递,就是“郵”的本义了。后来一切通过驿站形式达到邮递传达的行为都叫做“郵”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驿邮”、“邮传”、“邮递”等双音词语。

然而“驿”和“郵”毕竟还是有区别,越到后来,区别越明显,这是由于社会存在形态越来越多样化造成的。比如《说文解字》说:“郵,驿也;置,亦驿也。”说明直到东汉,“郵”、“驿”、“置”三个词还没有太明确的分工,大致都表示传递信息或物品。后来的“驿站”内容在扩大,成为未必只供“驿使”休息、也可以供其他行人休息、类似于客栈的处所了。如今尚存并保存相当完好的大驿站当属鸡鸣驿,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驿站地处河北怀来县西北的鸡鸣山下,到北京的直线距离大约140公里。鸡鸣驿始建于成吉思汗率兵西征时期,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该驿站扩建为宣化进京的第一大站,城内设有驿丞署、驿仓、把总署、公馆院等,甚至还有戏楼和寺庙。穆宗隆庆四年(1570),将原来的土筑驿城改为砖筑驿城,周长两千多米,墙高十二米,东、西各设城门,北城墙建有玉皇阁,南城墙建有寿星阁。很显然,这样的驿站已经绝不仅有供“传递信息”者休息的简单功能,而成为了京城以北首屈一指的军事要塞——“驿”就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在发展,在演变,在膨胀,在丰富着原本并不属于它的很多功能: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

“邮”则越来越专一于它的原始功能:传递信息和一般性的物品,忠实坚守着“邮骑传递之馆”(《玉海》)的基本属性,大约元、明之后,邮政的发达,使“驿”和“邮”渐渐分为二途:“驿”不但可称为“驿站”,甚至可称为“驿馆”、“驿舍”,而“邮”原本依赖的“驿”,到近代渐渐变得面目全非:承担邮递业务的地方叫邮传部,再往后干脆叫做邮政局或邮局,贴在邮寄物上面的凭证叫做邮票,负责投递的人员叫邮递员。电报发明之后,邮局又改称邮电局。尽管电报业务已经成为了历史,人们还在这样称呼着。

车和马在“驿”和“邮”的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换言之,早期的驿邮是离不开车和马的。汉代扬雄写过一本书叫《方言》,而它的全称则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輶读作“油”,轩读作“宣”;輶是一种轻便小车,轩是一种华丽轿车,总之都离不开车。有车当然要有马——这些一站一站出使他国的使臣们,乘坐着马车为完成使命而不停地奔走,所以称之为“輶轩使者”,是再准确不过了。随着驿、邮功能的细化,也呈现出“邮”的多样性。杜牧《华清宫三首》之一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显然是单纯骑马传运贵妃爱吃的荔枝,我们姑且称之为“特快马递”吧。其实这个词语并非戏谑之言,而是历史上真真切切存在过的驿邮术语。沈括在谈到这些问题时有段话,可以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驿邮状况。他说:“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梦溪笔谈》卷十一)根据他的记载,宋朝的驿邮还真有不用车马的“步递”,这不禁令人想起《水浒传》里有条好汉叫“神行太保戴宗”。此人所以有如此本领,其实是出于“职业”训练所致,也就是说,他原本是个负责“步递”的出色杂役。马递在宋朝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骑马传递文书,另一类则是以马驾车运载不太急的文书和物品。二者都称“马递”,是因为它们都没有离开马。至于“急脚递”,那真有点像今天的“特快专递”了:不管你用什么运载工具,反正你得尽快给人家把文书、信件或物品投递到位。欧阳修在亳州(今安徽亳州)时,赶上宋英宗驾崩,立即写信给长子欧阳发,“遣急脚子发到亳后第一书,为问山陵致祭事”(意谓专门派“急脚递”带去书信,生怕耽误了英宗皇帝祭祀的大事)。这里提到的“急脚子”,就是“急脚递”的俗称(《欧阳修集》卷153《与大寺丞书》)。这个时期的驿邮,早已不局限于传递官府文件。苏轼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亲朋好友间馈赠的酒果书画等物,都是通过这种机构的运载得以完成的。打比方说,这类民间的“邮”相当于今天的民用邮政,而官府间的文书传递,更像是“加密”的特种邮政。

驿邮历来都有朝廷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而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隶属于兵部,可见其一向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兼有兵站、哨所、转运站甚至关隘等多重角色。以唐朝为例,《唐六典》载:驾部郎中掌天下传驿,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这和宋朝陈桥驿距京城四十里相差不多。《宋史·职官志》说:“驾部郎中、员外郎掌舆辇、车马、驿置、厩牧之事。”虽然所言不如《唐六典》细致,我们仍能体会到:中古那段时间里,驿邮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真正的“邮政局”,是晚清光绪年间才正式出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