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雪庵与择胜亭

(2009-12-22 13:42:50)
标签:

士大夫

亭子

轻木

雪景

张镃

观雪庵

礼志

文化

分类: 礼仪

文/图片提供:孟晖

 

在宋人笔记的描述中,南宋诗人、贵公子张镃绝对是那个时代优雅士大夫文化的“顶级玩家”。《武林旧事》一书便详细记载,张镃在南湖构筑了亭台错落的园林之后,特意自撰一篇《张约斋赏心乐事》,把一年四季可以在园林当中以及周围风景区进行的各种清赏活动列表备案,要和朋友们一起“力行之”。其中,仅仅赏雪一项,就细分为“绘幅楼前赏雪”、“南湖赏雪”、“瀛峦胜处赏雪”三种。

 

所谓绘幅楼,全名“群仙绘幅楼”,是张镃园林中的规模最大的主要建筑,有着前后十一间的复杂内部空间结构,楼下环植五六十株桂树,最精彩之处则在于,它地处开阔,面湖环山,在楼上凭栏四望,可以“尽见江湖诸山”。因此,在绘幅楼上赏雪,所见的是天远地阔、湖山皆银的茫茫气象。在宋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水平达到了一个非常华丽的高峰,因此,宋人的生活中楼阁处处,冬日赏雪的活动也就习惯在高楼上进行,甚至皇宫中也不例外,在新雪瑞降的日子,天子后妃往往是登上“明远楼”眺望雪景。

 

对于古人来说,仅仅在自家园林中的高楼上赏雪,还不能算是尽兴,还要到真正的自然环境中去,观察未经人工扰动的、未经尘俗污染的“原生态”雪景,只有这样,才算是没有辜负造化的美意。“南湖赏雪”,便是到湖面上去,体验烟波浩渺与落雪无边相遇时的独特意境。明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大概可算将这一种审美活动进行了最传神写照的名篇。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下,这位散文家“拏一小舟”荡于西湖之上,须注意,这里所说的“小舟”,可不是随便的什么小船。传统士大夫文化精雅到了这样的程度,为了湖上望月、赏雪、观山之类的雅兴活动,专门发明了各种规模不一的游船,其中最为轻便的一种,如《长物志》中所记,是一种长一丈多、宽三尺多的木船,船上的挡篷在形式设计上既简洁又富有美感:在船前部树立两根竹竿做为支柱;然后利用朴素的蓝布缝成一面长大的、两侧有短短垂檐的帐顶,把这蓝布帐顶的一端张系在船前端的一对竹竿的顶头,另一端则直接缚牢在船尾。由此,在船上形成一面斜坡式的遮篷,供人坐于其下。这一形式不仅保证了乘舟人的视线不会受到阻碍,而且小船也不会增加重量,由一名少年小仆立在船尾,就足以撑篙将其荡向湖中。张岱一定是乘了类似形式的“小舟”,才能形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天然画意吧。

 

除了在水面上赏雪之外,还要到峰影拥叠、林木萧疏的山野深处,体会大自然在雪中的又一种风貌,无疑是《张约斋赏心乐事》“瀛峦胜处赏雪”一项的用意所在。动人的是,对于雪的热爱,竟激发宋人发明出一种专门用于在山野环境中赏雪所用的轻型“棚屋”——“观雪庵”。据沈括《梦溪忘怀录》中介绍,用轻木做成三个大方框,糊上厚绵纸,嵌接在一起,就形成观雪庵的两侧及背面的“纸墙”。再制一个尺寸相配的轻木大方框,也糊上纸,盖合在三面木框纸墙之上,形成“庵”的顶盖。在没有纸墙的、空出的一面则挂上可卷可放的夹帘,于是,一个完全由轻型材料制成的平顶纸质袖珍小屋就形成了。这个轻巧的“庵”长九尺、阔八尺、高六尺,内里的空间足可以放下四只小坐椅,并安设火炉、摆放酒食。由于体质很轻,它可以随处移动,实际上,按宋人当时的工艺水平,观雪庵的墙、顶与帘应该都是可拆可装的灵活装置。出发赏雪时,由仆人携带着轻巧的纸墙、纸顶与卷帘,到得风景佳处,通过木框上的榫卯构件一类的设置迅速拼合成屋,张撑在雪地中,士大夫们坐在其中饮酒遣兴,既可赏雪,又避免了寒风的侵袭。

 

实际上,在宋代,还存在着比观雪庵更为华丽精巧的、专用于欣赏风景的轻型活动建筑,而其发明人居然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这位文人士大夫的典范人物写有《择胜亭铭》,对自己这一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在就任颖州的期间,发现当地风景很美,但是有一处很难对付的问题——河水在夏季会泛滥成沼,如果就在河边建起观景亭,那么入夏之后亭子便会淹在水中,无法登临。另一方面,假如在泛洪浸不到的地方筑亭,那么在其他三季又无法看到河边的景色。于是,苏轼索性发明了一种活动的亭子——择胜亭。这亭子的梁、檐、柱等等都是分散的构件,临时使用的时候,利用榫卯交错将之搭攒在一起,然后,顶上覆盖红色油布,足以避雨承雪;四周悬挂翠色的布帷,垂下时挡风遮日,挂起后则四面风景尽收亭中。这一活动亭子也完全采用轻型材料,一旦拆散,一个人就可以把所有部件加以搬移。由于拆装灵活,所以,即使搭起之后,也随时可以把油布、垂帷摘下,把木构件一一拆开,换个地方重新再搭,或者收贮起来预备下次再用。因此,正如苏轼所说,择胜亭在制成之后,绝不仅仅限于临水观景,而是可以施之于“春朝花郊,秋夕月场”,任何美好的地点、美好的时刻。

 

假如以择胜亭这样的一架红顶绿幔的轻巧小亭张设在上下一白的茫茫雪色之中,把酒拥炉,放眼四旷,那等于是在观赏雪景的同时而为天地添一点活泼,是成就了一幅天然图画,是为雪景点睛,是让其他踏雪人的眼光得到了审美的愉悦。似乎,对于平常的、匆匆即逝的人生,中国古人并不太多追问其是否有意义,而总是运用细腻的艺术感,将其制作得富有诗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