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思远——与吕思清对话音乐生活

标签:
人文名琴音乐生活小提琴吕思清中国礼士汇礼志礼志杂志娱乐 |
分类: 人物 |
拜访吕思清之前,听很多人说吕思清是一身的书卷气。及至与这位俊朗的演奏名家面对面,从他神闲意适又率真的交谈中,才觉得这书卷气中还渗透着英气,若一定要用某个词语来形容,那么应该是飘逸。
吕思清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东方人,被国际权威音乐杂志《The Strad》誉为“难得一见的天才”的杰出中国小提琴家,是拿索斯远东录音公司旗下的专属签约演奏家……时至今日,吕思清所创造的音乐成就已无可计数,我仔细端详过他的双手,就是这双优雅的手,既可以演奏出曼妙的小提琴曲,亦可享受闲暇时的如诗如画:若能静静阅读一本好书,或是专心致志地品上一杯极有层次的红酒,“这是我一直所向往的生活。”吕思清如是说。
《UCS》:作为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在音乐之外,您如何定义自己的高级生活方式?在闲暇的时候,您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以及生活的?
吕思清:呵呵,一般我会在听音乐的时候看看书,品品红酒,或者出去看一场电影或是戏剧,或者带着小提琴去旅游等等等等,其实很难和音乐划清界限,毕竟它是贯穿人类生活的一条线索,所区别的,或多或少而已。有时候我也会在品完红酒之后演奏小提琴,但前提条件是关闭一切手机,照相机、摄像机之类,也许我自己会演奏的很开心很狂放,但旁听的朋友却未必觉得这样就很好听,呵呵——这当然是一种随意,也是一种音乐的试验。”
《UCS》:看来您非常喜欢红酒,那么在众多红酒之中,哪一种是您的最爱?有什么推荐么?还有,我非常好奇,作为一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您一般会阅读哪一类型的书籍?这是否会与您的音乐观有关联呢?
吕思清:“哦!这是我最怕听到的问题了,因为好的酒实在太多了,我实在是无法独爱,所以只能兼爱了。”他想了一想:“波尔多,我最喜欢无疑是法国波尔多的红酒,当然也会尝试南美智利的、阿根廷的,以及澳洲的红酒,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一定会选择比较传统的红酒。我对红酒的要求是‘绝不可以简单’,口味不复杂的红酒不是好酒。酒的层次很重要,这与音乐一样,好的音乐需要演奏者与乐器达到完美统一,表现出每一个细节层次,就像你听《梁祝》时会感觉到蝴蝶的翅膀在扇动一样,这样的音乐层次,是每个演奏家追求的极致。而红酒的层次也蕴含在那些细微的感觉中,只有自己的生活经历过更多的层次,才会对复杂的味道有更深刻的体会。至于读书,其实我很喜欢看武侠小说,金庸的、古龙的,每次我都会看的很入神,当然,我也会很情不自禁的想到音乐,比如书中常常强调修炼内功,人剑合一,我认为音乐或者其它艺术都需要有‘内功’,这是一种发散型的气质——演奏家从台边走向舞台中央的十几步,我已经知道他到底唱得好、拉得好,或者是一般。艺术最终并非是技巧上的表现,或是乐器上的表现,而是气质和涵养,梅兰芳先生一登台,他的气场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很高的内功。好的艺术无论是文学、绘画、舞蹈、戏剧都具有这种内功,音乐也是一样。音乐是一生都无法攀顶的高峰,但我就很期待‘人琴合一’的那种感觉。”
《UCS》:我听说您每天都有很固定的练琴时间,而且长达几个小时,而您爱好却又如此广泛,您是如何安排练琴在生活中的比重的呢?练琴在演奏者的音乐生活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位置?年复一年的练琴,真的不会感到枯燥么?
吕思清:“音乐就是我的生活啊!当然,喝红酒也可以看成是欣赏一种音乐——我所谓的音乐生活是一种大概念,其中还是有很多有趣的细节的,比如练琴,一天四五个小时雷打不动:音乐的性质决定了我需要不断地去练习,去积累,当然,练琴其实不完全是如旁人所想的那样,仅仅只是把一首曲子练熟练好,保持手指的灵活性等等技术性的东西,练琴的实质,其实是演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一种思考和一种磨练,它能带给你自己什么感受,带给大家一种什么感受,然后加入你的理解,你的生活,然后以音乐的形式进行一种升华,这也许是一种实验,人和音乐在思想上的一种交流,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事情。人对于有意思的事情,当然不会枯燥,就好似《梁祝》吧!同样一段节奏,失恋的人听是一种感受,恋爱中的人听则又是另外一种感受,我与乐曲亦是这样的相互交流,所以总是乐此不疲。我总觉得,音乐给了我的人生太多的感受,太多的震撼,音乐可以把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的各种变化,人生的各种层次,人生的各种情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并且和大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枯燥无味的练字,我们能够津津有味地继续下去的原因,而且越来越有趣,现在比10年前觉得有趣,10年前比20年前觉得有趣,这就是一种音乐的魔力之所在。”
《UCS》:听说您练琴的时候用的都是很珍贵的古代名琴,并且有很多把,这真是最令人羡慕的地方了!对于您来说,这些古代的名琴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以及文化?名琴对于演奏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提升境界?还是提升演奏功力?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吕思清:“在我手上演奏过的名琴,大概有二十把的样子吧!最为珍贵的要属意大利制琴大师阿玛蒂、斯特拉迪瓦里以及瓜奈里的名琴。当然我平日里练琴是没有这般奢侈,前些年一直用的是瓜奈里1742年制作的一把小提琴,最近则是用斯特拉迪瓦里早期制造的一把琴,它受阿玛蒂影响比较深,整个琴的尺寸、弧度各方面相对来说还未改革,因为斯特拉迪瓦里到18世纪才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后才到达所谓的‘黄金时代’,也就是制琴最好的时期。用名琴演奏,其实可以这样看——作为演奏者来说,我希望把最好的因素和元素都尽可能多地集合在一起,比如好的演奏场所,好的作曲家的曲目,好的演奏技巧,以及好的小提琴,当所有的一切都趋于完美时,我才能把音乐更为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当然,这是一个只能无限接近却又无法到达的目标,但我必须尽力,这样所演奏出来的音乐的品质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亦会是最好最大的。所谓琴,就是是演奏者肢体的延续或者说就是身体的一部分,更是一种释放力量以及与心灵沟通的媒介或是载体,所以对于我来说,无论是不是名琴,它都是音乐的圣器。当然,使用名琴做演奏和练习,的确是一种享受,这种感觉无以言表。”
《UCS》:众所周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以浙江越剧唱腔为素材,按戏剧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细腻地描绘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这已是中西合璧的经典曲目,但也只是仅此一曲而已,其实很想知道,在您看来,对于东西方文化,特别是音乐方面,如何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如何才能创作出更多如《梁祝》一般中西合璧的曲目?
吕思清:“它是用西洋乐器来演奏一个中国曲调的故事,而它的作曲手法和配器又全部都是西方的,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的产物。就我个人的看法,我们应该多去思索在不丧失民族音乐风格的前提下,将它的精华与西方的创作方式进行一种相对完美的展示,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这也就是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但所有高级的有品质的文化,都是有能够交融的一个关键点的,大凡人类的情感在音乐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有技巧上曲式上的区别,所谓殊途同归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艺术的关键就是要打动人心,我觉得这个是最为重要的,任何高级的艺术都要带给人一种反复的思考,就如同一杯好的红酒所带来的一种回味,倘若没有回味,那么也就意味着没有带来深刻的印象,所以好的音乐我们形容它能绕梁三日而不绝,因为它具备了很长很长的回味。”
《UCS》:音乐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后来人,如今家庭对于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已经非常积极,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练琴,您是否赞成孩子们从小开始音乐启蒙?在您看来,音乐会给一个人的人生以及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启发?作为一位小提琴前辈,您对于那些小琴童以及他们的家长们都有哪些寄语和建议?
吕思清:“哈哈,我举双手赞成!因为音乐真是太好了!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命当中认识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这是一种福气亦是一种完整,因为音乐对人的思想,行为包括世界观都有一种良性的促进,可以使他们未来的人生品质得以极大的提升,所以小孩子学习音乐是应该极力鼓励的。但是否要成为一名专业的演奏者,这需要量才而定。就我个人来说,不赞成单方面强迫小孩子往专业演奏者的方向去努力,要成为一个专业的演奏者,天赋很重要,其次则是兴趣,从外在的条件来讲,则需要找到一个好的老师,并且大人同孩子一起去学习,一起去享受音乐的乐趣,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文∕图片提供: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