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的宗教文化漫谈之三
(2009-06-15 21:31:07)
标签:
宗教文化西湖文化 |
湖山市井
——杭州西湖的宗教文化漫谈之三
鲍志成
西湖山水回环,岩壑幽明,钟灵毓秀,神栖灵著,是一个天然的胜境觉场。花开花落,几度春秋,千百年来,为数众多的寺院、宫观、教堂的兴衰,与湖光山色一起见证着西湖、杭城的历史变迁和岁月风霜。
西湖风景名胜的全面开发,杭州在东南地区或全国的崛起,一般说在隋唐以后。江干州城的建设,西湖的疏浚,井泉的开掘,使杭州人口增长,农桑经济大为发展,而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杭州从东南海隅,融入到了大江南北广大的经济腹地,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到唐朝后期,杭州逐渐成为国家的财赋重地。这一时期,西湖的佛教寺院有所新创,主要有中天竺寺、下天竺翻经院、圆觉天台寺、凤林寺、招贤寺、真如寺、虎跑寺、龙兴寺、胜果寺、真际院等。
五代吴越国建都杭州为“西府”,奉行“保境安民”的国策,杭州都市经济继续长足发展。由于钱氏三代五王的笃信佛教,湖山市井之间创建了大批的寺院、浮屠(佛塔),寺院林立,宝塔高耸,梵音不绝,大小寺院近200余所,后世许多名刹,大多首创于这一时期,如净慈寺、理安寺、灵峰寺、法喜寺、开化寺、云盝寺、昭庆寺、海会寺、宝成寺、玛瑙寺、智果寺、天龙寺、梵天寺、清涟寺、荣国寺等等,史称“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白塔、南高峰塔、北高峰塔等浮屠,也均为当时始建,足见当时杭州佛教兴盛,有“东南佛国”之称。
北宋初太祖时,因鉴后周世宗“法难”之故,保佛护法,英宗时又“明宗正名”,整顿寺院,许多寺院因此改额换名,如灵隐寺改为灵山寺。杭州湖山市井的寺院有增无减,永明院、灵山寺、上天竺寺、祥符寺、广化寺、崇圣寺、化度寺等等,都或修缮,或扩建,或迁建,苏轼曾有诗云:“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宋室南渡、定都杭州之初,高宗曾一度崇道抑佛,一些寺院改为道观,许多寺院迁建,但随后在宁宗、理宗时又得到恢复。当时还评定全国“五山十刹”,西湖的灵隐寺、净慈寺名列禅院五山,上、下天竺寺、仙林寺名列教院五山,中天竺寺、集庆寺、演福寺等则名列禅教十刹。可以说,两宋时期,杭州西湖的佛教寺院,在吴越国基础上有持续的发展。
元代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杭州各派佛教广为流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统管江南佛教事务的“行宣政院”驻治杭州,藏传佛教传入,建造了吴山西天元兴寺、紫阳山宝成寺、凤凰山南宋大内的尊胜寺及尊胜塔等喇嘛教寺塔,在飞来峰开凿了大批密宗风格的石窟造像,新建、重建、迁建的寺院庵堂达数十所之多。直到元末,由于战乱和火灾,许多寺院难逃厄运,惨遭毁弃。
明代杭州佛教,形成著名的“西湖香市”,各类寺院有所恢复,据万历《武林梵志》记载,西湖南山有100所,北山有196所,城内市井有67所,总计363所。清初崇佛,不少寺院代有兴复、修缮,也有一些新建,但总体而言,仍不及五代宋元之盛了。尤其在太平天国时,杭州西湖的寺院再次大规模惨遭战火破坏。晚清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寺院首当其冲。在19世纪50年代初,杭州登记的大大小小寺院庵堂合计516所,僧尼1050人。
从慧理开山到现在,1600多个春秋轮替,无数的佛教寺院经历了几度兴衰变迁,有的早已湮没无闻,踪迹难觅,有的空留残垣断壁,荒草遗址,也有的历尽劫难,几度轮回,至今仍然金碧楼阁,殿宇辉煌,香烟袅袅,梵呗相闻。其中主要有灵隐寺、净慈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永福寺、韬光寺、中印寺、栖云寺、法华寺等。
道教传入西湖比佛教要早,但就总体而言,其发展不如佛教来得兴盛。自从葛玄、葛洪祖孙在西湖炼丹修道后,道教开始在这里断断续续地发展起来,道士修行的宫观也建造了起来。隋唐时,西湖周围先后建造了天柱观、玉皇山玉龙道院、忠清伍公庙、葛仙祠、初阳台、真圣观、开元观、紫极观等。五代吴越国时,建造了大庆观、玉虚观、报国光孝观、水府净鉴观、三茅堂等。北宋末期,宋徽宗笃信道教,道教大获发展,著名的道士刘海蟾在吴山兴建了中兴观。南宋绍兴年间,高宗也崇信道教,一度实行排佛政策,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宫观,如万寿宫、东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显应观和三茅宁寿观等。其后的孝宗、宁宗、理宗、度宗时期,虽然不再抑佛,但仍建造了佑圣观、开元观、龙翔宫、西太乙宫、宗阳宫等五大宫观,与高宗时所建五大宫观,合称为御前十大宫观,直属皇城司管理。此外,还有上清宫、太清宫、明清宫、玉清宫、天庆宫、崇真宫、灵顺宫、紫霄宫、冲虚宫、至德宫、通玄观、玄妙观、元贞观、城隍庙、文德庙、神霄院、洞真观、真济院、上清观等,散处湖山市井之间。元代全真教南传,道教与佛教等获得平等地位,宗阳宫、紫阳庵等修缮或新建。明清时期,西湖道教发展步入式微,但也不乏新观兴筑,如嘉靖年间玉皇山顶建造了福星观。到上世纪50年代初,杭州登记的大小道教宫观共计有78所,而现在除了抱朴道院外,其余大多已经只剩下残碑遗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