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2011-06-16 11:48:13)
标签:
财经 |
人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货币紧缩的时候,物价就会下跌,当货币过多时,物价就会上涨。然而,这只是人们看到的表面现象。而更重要的在于货币和商品之间内在的相互影响关系:货币和商品在正常情况下会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即商品和货币处于正相关状态,商品的增加会带动货币供给的增加,反之亦然。但是,当外力促使货币量的急速改变,但商品量的改变又跟不上货币量的改变时或者商品量的急速改变,但货币量的改变又跟不上商品量的改变时,就会处于失稳的非均衡状态。
市场经济体系内,货币和商品有趋于稳定的均衡状态的内在要求,失稳的非均衡状态一般会通过经济体系内部的自动调节而趋于稳定的均衡状态。
一、先假设货币和商品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当减少货币的供应量时,即货币处于紧缩状态,则稳定的均衡状态被打破了,商品和货币通过询价和博弈,最终在新的价格条件下重新回到稳定的均衡状态。其表现形式就是人们所看到的物价整体水平的下跌。然而,这只是表面形式,更重要的影响是商品以其数量的减少以适应货币的紧缩,从而使货币和商品趋向稳定的均衡状态。可以认为商品具有保持其原价格稳定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还是在于人们买卖商品时,对于价格变动具有抵触情绪引起的),当通货紧缩时,商品为了保持其价格的稳定性,只能减少商品的数量。但是,商品数量减少的比例却低于货币供给的减少,要重新达到平衡,商品的价格只能下跌。所以,货币紧缩时,商品会价跌量缩。
二、先假设货币和商品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当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时,即货币处于宽松状态,则稳定的均衡状态被打破了,商品和货币通过询价和博弈,最终在新的价格条件下重新回到稳定的均衡状态。其表现形式就是人们所看到的物价整体水平的上涨。然而,这只是表面形式,更重要的影响是商品以其数量的增加以适应货币的宽松,从而使货币和商品趋向稳定的均衡状态。可以认为商品具有保持其原价格稳定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还是在于人们买卖商品时,对于价格变动具有抵触情绪引起的),当通货膨胀时,商品为了保持其价格的稳定性,只能增加商品的数量。但是,商品数量增加的比例却低于货币供给的增加,要重新达到平衡,商品的价格只能上涨。所以,货币宽松时,商品会价涨量增。
这两种情况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是指温和扰动情况下,如货币量的改变或商品量的改变不是急剧的、大幅度的变化。如果遇到极端情况,则不适合上面两种情形。如货币增加过大过快,商品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增加以使货币和商品趋向均衡,只能依靠价格改变达到均衡。同时,必须考虑到,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将会使人们的财富重新分配,而这种分配形式是非正常的、甚至是恶的分配形式,这就必然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使经济下滑。
只有在货币和商品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下,经济才能快速发展;而失稳的非均衡状态是不利于经济的成长的,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而要保持稳定的均衡状态,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外界的扰动,另一方面要保持合理而稳定的利率,以利货币和商品之间的良性互动。
不管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政府行为都很难控制它们。政府所能做的是提前预防,如现在中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很大的原因在于4万亿的过大的投资规模。只有减少政府的投资规模,通货膨胀才不会严重。所以,需要政府提前预计,预测多大的投资规模出现的通货膨胀是可以接受的,然后才能实施。而一旦通货膨胀形成,再采取措施,其实已经晚了,反而会出现通货紧缩,给经济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政府在提前预防的基础上,以制定合理的利率并且保持合理利率的窄幅波动即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