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享故事】从来没一部片让我感觉做中国女人好难

(2016-12-19 15:37:39)
标签:

新妈妈

教育

新生儿

最近有几个盆友,要求安利一部片,还提了好几次,挺执着。


是一部生孩子的片


蛤!生孩子?母爱伟大?世上只有妈妈好?bla bla bla。


不怕你骂,这些话虽然无比正确,但从小到大,表妹真听得耳朵起茧。


带着一万分的不情愿,表妹去看了。全程腹部隐隐作痛(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不。具体说,是刚刚看觉得,看到一半觉得可怕而看完后,表妹就像换了个人。


天,原来当妈不仅要生产、养育,有的母亲还要做“附加题”

 

真忍不住想感慨:


当个妈,真特么是世上最难的事。

 

来,我们开聊——

生门

 

一般生孩子的纪录片,都是这么个套路:


国外版:医生护士围绕在产妇身边,专注地等着婴儿从产道露出头来;丈夫在妻子身边,握着她的手给她鼓劲。


国内版:丈夫在产房外等待,护士抱出婴儿,对他说,“xxx家属吗,男/女孩,x斤x两”……


产房和手术台呢?画面都是一闪而过。


温暖吧?温馨吧?又有希望又带点正能量吧?

 

但这部《生门》呢?放心,都没有。


它纪录的只有难产、大出血、流产、堕胎……这样的题材,电影院哪敢放啊。


所以,当听说这部纪录片要在院线上映,表妹都不敢信!


一般来说,大多数没生过的人,对生孩子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也听说过一些生动的比喻。


当女人生孩子的时候,要承受……的痛楚,大概是碎了20根骨头的样子



但具体、到底、究竟有多难,用言语真是难以描述。在看片中,表妹逐渐理清了一些之前不知道的概念——


待产难。


妊娠反应、腿浮肿、腰酸腿痛,宫口开了之后,还要忍受强烈的假阵痛、真阵痛。

生产难。


如果顺产还好点。先宫缩不适,像女孩子的经期子宫痉挛一样,随后,疼痛强度会逐渐增大直至巨大。


如果不是顺产,那,还要承担剖宫产(剖腹产)的风险。有些妈妈可能要做会阴侧切术。


产后出院的妈妈曾宪春给大女儿展示肚子上的伤口,女儿好奇地想摸

妈妈教会了她一个词

“痛”


产后难。


产后恢复也是大工程。身材走样是小事,危险的还可能面临乳腺炎、子宫内膜炎、产后抑郁……


对于每一位即将临盆的妈妈来说,生,意味着痛苦、考验、残忍、危险,甚至是死。

但以上种种,只是对正常的妈而言。和下面几个典型案例比起来都不算啥。


《生门》中这几道附加题,才是难中之难。


第一题:要生命,还是要子宫?


第一位母亲的故事,真的吓到表妹了。


这位微笑的孕妈妈夏锦菊,这次是生二胎。

躺在病床上,对着肚子上的伤疤,她自豪地说,“都是为了宝宝”


仿佛那不是一道伤疤,而是一枚勋章。


第二次分娩的夏锦菊,非常自信和乐观,但形势的变化,就在瞬息之间。


有道是鬼门关上走一遭,真的是只有鬼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


在手术台上,宝宝顺利诞生。


 

她却遇到子宫大出血,血都流到了地板上。

 

其实,她一开始就被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


就是胎盘长在上一次剖腹产手术的切口上

然后胎盘穿过了子宫基层,到那个膀胱里面去了


 

如果想要活命,医生建议取出孩子后,就摘除子宫。


但夏锦菊仍然坚持:李主任,能不能不切呀,我才只有33岁呀。


她觉得,自己还这么年轻,一个女人,这么早就没有了子宫,那……

 

但对于主刀的李主任来说,这个以每分钟500cc大出血的子宫,就是个炸弹。


不及时拆除,就随时会引爆。

为了止血,医生不断用纱布堵住出血口,直至填满了整个腹腔。


一度以为她抢救不过来。

 

夏锦菊的父亲听到医生说,体内的血液相当于换过两次、心脏两次停跳……


在走廊上不禁掩面痛哭。


九死一生的夏锦菊,总算命大挺了过来。


出院那天,她和被她称为“再生父母”的医生合影,露出了一个劫后余生般的笑容。


天大的难题也总算解决了。但下面这位母亲就没那么幸运——


第二题:要孩子,还是往死里打?


画面上,一对年轻的夫妻,在和主治医生反复争执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到底要不要“把孩子往死里打”?

 

原来,孩子已经28周,根据优生科的检查报告,孩子在子宫中缺氧,出生后可能会有先天缺陷。


父母想打掉孩子,做引产,但医生认为胎儿现在剖出来可以存活,是一条完整的生命。


医生考虑的是人道、人性。

 

家属考虑的,是现实。


第一个我怕钱花进去了人也没救活

第二个我又怕他长大以后有问题


听到这样的话想骂父亲的,估计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旁人眼中,孩子是无辜的生命,但对一个具体家庭来说,真没那么简单。


因为生命,同时还是一项昂贵的投资——时间、感情、钱……

 

而在中国,判定一条新生命是否值得付出,往往也被附加上条件:必须健康、必须是男孩……


这些,都不是母亲一人可以左右的。


见惯了疑难杂症的医生,也忍不住感叹“好难”。


在沉重的计算中,全家人都陷入无奈,孕妈妈一个人在无声地流泪。


毕竟和孩子的血肉相连,只有她才感受得到。


除了生产的风险,胎儿的风险,还有一个最浅显的风险——


谁都知道生命无价。


但矛盾的是,无价的东西,并不是免费的——


第三道题:要生要养,够不够钱?


妻子陈小凤怀上了双胞胎,全家都好开心。


但被诊断为前置胎盘加糖尿病,手术的难度一下子增加了,全家又开始担心。


在镇医院治,孩子保不住;在省医院治,又贵——开药、做手术要钱,就连病例入个档案,也要钱。


要钱,那就掏呗!


哦,表妹是不是忘了说——这家人,是穷人。


穷人是什么?就是跑不赢GDP,也跑不赢CPI的人。


就是没有社会资源、没有舆论渠道的人。


穷人的所有资源,就是他们的穷亲戚。

大哥在村子里奔走,从2万块到100块,能借的都借了。

拼到这份上,孩子总算生下来。但,大家还是不开心。


恭喜什么呀,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后面还有好多事

 

后面的事,是两个早产儿十几万的治疗费,是孩子将来上学、医疗、生活所有的开销……

 

经过好心人提醒,他们想到了申请医疗贷款这条路。


但他们借贷的过程,啼笑皆非:


陈小凤丈夫的哥哥,直接拿户口本走进了农村信用社。


靠户口本……当然是借不到钱的。


信用社的人告诉他,想借啊,要用房子作抵押,还要符合条件。


在这家人看来,医院和银行两个机构互相矛盾,自己一家,只能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医院里没钱就不发药,是制度

银行借不到贷款,也是制度


看着看着表也为这家人发愁,眼泪流下来。


在中国,一个婴儿来到世上看似简单。


但不知背后有多少人,为他努力推开了那道生门。

 

“门背后”的故事,或许才是这部纪录片想讲述的吧。


导演陈为军,之前也有一些纪录片作品,关注的都是尖锐的社会问题。

 

比如关注艾滋病村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和关注教育问题的《请为我投票》,评价都不低。


但是他的作品也引起过大争议。


《好死不如赖活着》里,得了艾滋病的小主人公雷妹去世前已经意识模糊,然而导演手里的摄影机依然没停,拍下了这一幕。

有媒体质疑他:当时为什么不去帮帮她?


在《生门》中,他也坚持不去资助被拍摄者,即使是在对象最缺钱的时候。


在他看来,这是纪录片工作者的专业性使然,他们绝不能和被拍摄者产生金钱上的往来,要不然就可能存在作假、舞弊的可能性。


题材的沉重,和态度上的绝对中立,让有的人评价他的作品“太残酷”(知乎 @黄怡猫)


但陈为军的回答是:纪录本身,就是一种公道


“我明白,在正常环境下不该拍了。但我知道,农村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结婚生子。她结了婚,生了3个孩子,孩子还小,她就已经受尽磨难,即将死去。这是悲惨的经历,把她的人生记录下来,对她是一种公道。”


表妹觉得,《生门》不能算一部手法圆融、自洽的纪录电影,甚至可能在某些地方显得有些粗糙和青筋暴露。结尾,还强行拔高到了一个相当套路的主题:母爱……


过于血淋淋、未经处理的画面就不说了(这些如果是一篇新闻稿就没啥问题)。关键是剪辑、插叙上,并没有体现导演思路,没有让观众感知匠心的叙事方式,反而显得题材挖掘不深,流于表面。


也正是这些让表妹觉得,陈为军更像一位记者,而非导演。

 

你看,他很会寻找和选择典型案例,观察社会的暗面,切中弱势群体的切肤之痛,他也很会用几个小故事勾勒出一个大众话题,最终表达他要的“公道”——


这些,都很记者。


即使说他很记者,也不代表这部作品不好。相反,能成功发掘这个题材,并勇敢地把一切纪录下来,很多中国纪录片已经做不到。


而其中几个真实的故事,更足以启发人,尤其是女人。


被打动的表妹,没有一刻比现在更能理解下面这句:


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个奇迹。

本来觉得好肉麻,好夸张。但看完这部片,奇怪……好像突然就懂了。


啥叫奇迹?难如登天的事,才叫奇迹。


但,你别说什么克服了困难,女生就成长为女人,成长为母亲,这种很傻很天真的话。

因为表妹发现,中国女人的成长,不仅是一种“心路历程”那么单纯。


它总是伴随着一些保守势力——落后的生男生女观、部分地区的鄙陋习俗、传统观念里所谓“女人天职”……


还有一些现实压力——日益拉大的贫富、医患相处的麻烦、医保制度的漏洞,工作应聘难,全职妈妈也难……


生孩子时,都会经历类似的巨痛。


但生完孩子后,复杂的外部经历却各有不同。


没成为母亲之时,大可以去读很多做好母亲的鸡汤。


但事实上,没有一位母亲的经历你可以参照、复制。


在中国想做好“女人”,本身就是奇迹。


(文章来源于毒舌影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文章,请添加微信公众号“新妈妈月子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