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的“中式”儿保现状,怎样才算是有意义的定期婴幼儿保健?

儿保不只是身高体重,也不是就为了去打个疫苗。混乱的中国儿保并不能解答家长育儿中的问题,而往往只是在添乱。
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是一件非常考验我们心理坚韧程度的事情。很多处于各种原因、各种目的的负面因素,让我们总是失去耐心和信心。在各种负面来源中,能和小区大妈并驾齐驱的,似乎只有儿保医生了。健健康康活活泼泼的一个小朋友,去做了一次儿保,十个有十个都会被诊断出缺这个缺那个的问题。是我们的孩子都养坏了,还是中国儿保的现状有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
想吐槽这个事情已经很久了,在后台几乎每天都能收到类似“儿保医生说孩子枕秃缺钙怎么办”这样标准句式的问题。如果不是因为宝宝定期的全面检查很重要,我们早就建议大家干脆别去折腾得了。到底为什么中式儿保有这么多的槽点,定期儿保应该怎样做才是正常的呢?
http://www.rh-kids.com/RHHtmlupImg/_DSC3590.jpg为什么要儿保
儿保很重要,因为宝宝人生的前几年,都属于快速发育的阶段,而且这个时候每一个问题都可能会对未来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定期检查,记录他的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家长也需要和儿科医生沟通,了解育儿中需要知道的事项,纠正之前的错误,解答积攒的疑虑。而并不是很多家长心目中的,定期量个身高体重,打个疫苗就算是儿保了。
美国儿科学会指南推荐孩子儿童保健的时间分别是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9个月、1岁、1岁3个月、1岁半、2岁、2岁半、3岁,建议3岁以后每年1次。刚出生的时候间隔比较短,之后慢慢延长间隔。不过儿保不需要踩准月龄,月龄前后20天都可以做。
儿保应该包括什么?
从上面提到的儿保的意义,我们就知道儿保不仅仅是称量和体格检查,更不是各种血液化验:
现代的儿童保健会关注到孩子的体格和能力发展、心理行为健康、营养、运动、口腔卫生、安全和预防伤害等等领域。此外医生和家长需要充分交流关于孩子养育和健康的信息 —— 哪些做得很好,还有哪些可以改善,下一阶段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医生是儿童健康的专家,但家长则是自己孩子的专家,双方充分互通互动的交流对于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http://img.zjolcdn.com/pic/0/07/20/59/7205905_809757.jpg
两极化的中式儿保
之所以说两极分化,是因为一方面以妇幼保健院为主的儿保,服务过于简单,缺乏对宝宝发育情况的有效了解,以及对家长在育儿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的解答。而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无效的项目充斥着儿保,这些项目除了无谓的花钱外,还可能(有时是故意)给家长传递错误信息,让家长过度担忧、滥用药物或营养补充剂。
下面列举一些中式儿保常见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采访了生活在美国和欧洲的几位家长,了解他们儿保的情况,以及卓正医疗负责儿保工作的医生,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建议,可以了解到好的儿保应该是怎样的。
匆忙而草率的检查和沟通
儿保应该要充分评判宝宝的发育情况,解答新手爸妈们在育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国内的儿保大多过于匆忙和草率,量一下身高体重,打完疫苗,就打发回家了。
这样匆忙的儿保检查,让很多家长带着疑问来,然后带着更多的疑问回家。除此之外,在这种高速、紧张的环境下,宝宝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很难配合护士和医生进行检查,对宝宝发育情况、运动、认知、沟通等能力的评估,也会因为宝宝的紧张和哭闹而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
儿保应该怎样做:
护士首先需要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帮助他放松,从而能更好更准确地进行检查。在和宝宝的互动中,护士可以引导宝宝展示他的运动、抓握、认知和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并要询问爸爸妈妈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最后将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如果有条件话,可以参考美国一些诊所的办法,事先把儿童发育的评估表发给家长,家长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像做游戏一样评估出孩子的能力。
评估可以发现孩子可能遇到的早期发育迟缓等问题,让他们及时得到治疗,有机会学习新的生活技能,充分激发出潜力,因此很重要。全面而充分的评估,会比简单的目测,或者家长自己粗略判断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发育迟缓能够在早期被识别,那么干预措施也就可以相应的早期启动,干预效果也会更好。
生长曲线的错误使用
由于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国内配方奶喂养的比例比较高,因此有些国内儿保使用的生长曲线标准会比WHO的曲线标准高,用这样的高标准衡量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就很容易被认定为“不达标”。
类似的问题还有儿保医生对于生长曲线的误读。在生长曲线图上,并非只有指标超过50%才算是好的。而且对于中国现在的普遍情况,过胖的问题比营养不良更突出。而很多时候儿保测量之后,发现体重、身高等指标低于50%,就被认为营养不良,要求断母乳,改用配方奶。这样岂不是一般的孩子都“长得不好”?这是很普遍的国内儿保的严重问题。
儿保应该怎样做:
儿保需要给孩子测量身长、体重和头围,并记录在生长曲线图上。比如说0-3岁孩子的成长受基因和种族影响不大,但是受到喂养方式、环境和卫生保健等影响比较大。因此儿童保健使用的是全世界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的生长曲线图。WHO曲线以母乳喂养宝宝为标准,被认为是“更生理”和“更健康”的标准,所以美国CDC推荐2岁以内,台湾卫生部门推荐5岁以内使用WHO的生长曲线。
http://img.xiumi.us/xmi/ua/OF7I/i/014f646ba714d99b7eefabec05c96e99-sz_55385.jpg@1l_640w.jpg骨密度、微量元素检测
中国儿保机构需要为全社会性的儿童“被缺钙”现象负责,这由于儿保医生落后的知识结构以及“创收压力”。
儿保中常见的骨密度测量和微量元素检测,对于儿保没有意义。儿童正在快速发育期,检测骨密度并不能作为评判宝宝身体是否健康,是否缺钙的标准。
微量元素的问题我们之前写过,通过指尖血,甚至通过头发这些方式来测量微量元素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结果。依据这样的方式,会有大量的儿童被误判为营养缺乏。国家已经下了明文规定,禁止医疗机构进行日常性的微量元素检测。只有在医生判断患者有类似重金属中毒的情况下,才需要这样做。但在国内目前的儿保项目中,微量元素检测仍然是一个“标配”。
在微量元素检测中,需要单独说的就是铁,6个月左右的宝宝容易缺铁,因此通过验血的方式来检测铁的情况是合理的。国外儿保常见的方式是直接抽取静脉血,这样最准确。国内家长一般对抽宝宝静脉血比较揪心,所以也可以采用指尖血模式初检,如果怀疑有缺铁导致的贫血,也应该是查血清铁蛋白而不是查微量元素中的元素铁。
儿保应该怎样做:
在宝宝做上面评估和测量的同时,家长需要填写相关问卷,评估养育情况。家长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梳理一下自己希望和医生讨论的主题,例如营养是否全面,不爱吃饭怎么办,睡觉时间如何调整,或者怎样管教孩子的行为,两个宝宝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问卷是为了之后医生和家长双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商讨。
例如,对于1岁的孩子,常见的养育问题有:已经开始看电视了;还在用奶瓶喝奶;没有刷牙等等。用这套问卷评估之后,医生一看就知道需要重点和爸爸妈妈们交流些什么了:为什么不能这么早看电视;奶瓶喝奶有什么坏处;为什么一定要给这么小的孩子刷牙等等。
http://www.cdmaria.com/img/gai6/huanji/DSC_0227.jpg奇葩的新业务
在医疗行业说起盈利上面的“创新能力”,真的要佩服莆田系。莆田系的妇幼医院为了能将昂贵的所谓的“金卡”包装的更漂亮,总是能无中生有的,创造出一些神奇的项目来让家长掏钱。
在莆田系儿保项目中,比较常见什么 “人体成分分析”之类间杂着算命和伪科学的名字,挺让人无语的。不过这也是个不错的逆向判定标准,如果你在某个儿保机构的检测项目中发现这样的项目,就很容易评判它是在正经做事,还是忽悠钱的了。
儿保应该怎样做:
在测量、评估和问卷完成的基础上,医生需要跟家长进行十几二十分钟的交流。沟通环节中,医生会根据之前的评估测量结果、以及家长问卷的内容,交流关于孩子养育和健康的信息,讲解体格测量和能力评估的结果和意义,回答育儿中存在的疑惑和关注的话题。
交流结束之后,医生需要更详细地检查宝宝的五官、心肺、腹部、神经系统等等,对于一岁以内的孩子还需要重点检查孩子的髋关节情况,同时解答家长关于身体上的一些疑虑。如果需要的话,医生还会根据能力评估的结果,重新测试一些项目,指导家长回家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的能力。
最后,如果检查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可能需要转去其他科室就诊或者做其他检查。如果没有,医生会给爸爸妈妈总结下一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事项。
医生在结束儿保之前,会将此次儿保中检查的重点信息和指导,记录在儿保手册上。
上面这些问题是国内目前环境下,大部分爸爸妈妈儿保时候都会遇到的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在鼓励大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条件好一点,更靠谱的私立儿科医院、儿保中心来进行定期儿保。但现实是,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或者在身边能找到这样的儿保。
http://upload.qinbei.com/2014/0226/1393405925857.jpg因此对大多数爸爸妈妈有几个建议:
1,离莆田系远一点比较好,莆田系的儿保中心价格虚高,检测项目混乱而无意义,并不能准确有效的判断孩子的发育情况;
2,一般儿保家长和医生沟通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建议提前整理好需要向医生咨询的问题清单,以便充分利用沟通时间;
3,如果更换了儿保医院,要把之前宝宝的生长记录,疫苗接种记录等过往资料也带上;
4,自己对“缺钙”、“母乳没营养”等国内儿保医生“常见病”要有认知,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要知道问题很可能出在医生的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宝宝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妈妈月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