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国内月子中心无序发展的混乱现象有望根治。记者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获悉,《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行业管理与服务指南》2015年发布,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等级评审实施方案也随之出台。目前,已有8家月子中心向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提出参评申请,第一批获得评级的月子中心有望在明年年初产生。
据悉,目前国内月子中心已突破3000家,并且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缺乏准入制度、监管机制,以及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评审标准,整个行业总体现状良莠不齐。能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成为产后母婴康复机构业界的呼声。
上周末,来自上海、成都、大连等地的妇产科专家来到北四环附近的新妈妈母婴护理院进行评审。新妈妈月子中心成立16年,这是第一次迎来了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组织的等级评审,也是全国第一个接受评审的月子中心。
在“新妈妈”月子中心,评审专家参观了一位产妇的房间。“婴儿游泳池套的塑料袋是从哪里购买,能不能追溯来源?”“婴儿游泳擦身的毛巾怎么处理,如何消毒?”一连串尖锐的问题,拉开了全国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等级评审的序幕。
评审时,有专家出其不意地按下警铃,同时低下头盯着手表上的秒针。几秒钟后,话筒传来护士的应答,专家们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目前国内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全都是靠自律,在管理和专业化程度上参差不齐。这样一来,在母婴安全上就会存在着很大风险,所以需要管起来。”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理事、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王宏介绍,一个产妇全身器官恢复到产前状态需要8周时间,在“坐月子”的28天到30天里,新生儿也进入了婴儿期,因而这段时间对于母婴来说都非常重要。
然而,由于缺乏监管,月子中心良莠不齐,乱象丛生。新当选的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会长陈资全指出,目前月子中心并没有纳入到卫生部门的监管体系,注册都是在工商部门注册。“有的月子中心叫‘月子会所’,这个名字不伦不类。会所是娱乐的场所,而月子中心严格来说是康复护理机构。”他呼吁有关部门对民办产后母婴康复机构予以重视,“名正”才能“言顺”。
在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后母婴康复机构有一套成熟的体系。相比较而言,国内产后母婴康复机构体系就起步较晚,没有统一的行业组织,行业内部也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部分机构的服务项目设立较为随意,操作也并不专业。2013年10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成立了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担负起了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行业发展、行业自律和行业维权的责任。
王宏介绍,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等级评审共分为旗舰级、标准级、精致级三级。每个等级又分为特优等、优等、标准等三等。申请参评等级评审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必须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会员单位,且正式运营满24个月。申请评级完全自愿,由评审专家团队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二年后进行复评,再过三年再次复评。如果次次都能通过,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就可以被评为免检单位。“我们的评审纯粹从专业角度出发,只管技术和卫生安全,对于定价我们并不干涉。”
据了解,评审的内容共分五部分,突出强调机构对母婴护理专业性。其中“机构管理”部分主要从机构的管理角度包括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考核;“产妇产后康复指导”和“新生儿护理指导”从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操作流程等方面对于机构进行评定。此外,评审还着重考察了机构感染控制的监控管理,“机构感染监控管理”部分对于空气、物品的消毒以及对于产妇、新生儿的护理操作的卫生做了规范;而“母乳喂养控制”部分强调了母乳喂养的执行情况,要求机构必须贯彻“24小时母婴同室”。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综合办公室主任宋世琴告诉记者,在月子中心的评审中,满分是1000分,及格线是800分。其中,“母乳喂养控制”一项就占到了150分。她介绍,产后母婴康复机构是落实母乳喂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母乳喂养就成了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保证孩子们都能吃上母乳。“不能落实母乳喂养是对孩子最大的犯罪。”
经过两天的评审,专家们对“新妈妈”月子中心的管理和专业度表示满意。“新妈妈”负责人潘昕介绍,在《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行业管理与服务指南》出台之前,各个月子中心都是在自己摸索,根据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而“新妈妈”16年来刀口感染率和脐带感染率均为零,这在业内都比较罕见。
宋世琴表示,过去“坐月子”都是在家里,是一种家庭服务,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坐月子”变革为专业化的产后保健服务也成为一种趋势。
宋世琴认为,“坐月子”不是单纯的休养,还是人格的转型。在月子中心,还设有培训课程,让年轻爸爸妈妈学习如何做父母。“有了评级,市民选择月子中心就有标准了。”她说,月子中心承载着老百姓的健康期待,这对业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好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