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流派
(2010-06-30 18:47:50)
标签:
流派小学语文教学孙双金辽宁省教育 |
分类: 教育理论 |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流派
——“集中识字”流派。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认真总结我国识字教学的传统经验,重新实验集中识字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儿童的识字率。北京景山学校从1960年开始,也采用集中识字教学法,取得了更大的成绩。1980年4月,中央教科所在辽宁省锦州市召开了集中识字经验交流会。从此,集中识字作为我国识字教学的一个流派,遍及除西藏、台湾外的全国各省、市。
——“分散识字”流派。也叫“随文识字”。1958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倡白话文、开展“国语”运动、强调“边读书边识字”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课文教学识字”的全新经验,其影响力遍及全国,成为与“集中识字”教学并重互补的两大识字教学流派之一。
——“注·提识字”流派。这是一项开始于1982年、发源于黑龙江省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要求儿童在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注音,开展阅读和写作,及时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智力。这一做法,在于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以统编课本第一册拼音教材为蓝本,加强直呼音节的训练,使学生一见即识,用拼音阅读、写话,使读写同时起步,在读写训练中发展语言,开拓思维,增识汉字。于是,“注·提识字”便成一种流派,其影响力几乎遍及全国。
——“导读教学”流派。在传统的讲读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潮中,1981年7月,四川中学优秀语文教师黎见明提出了导读教学的主张,阐述了“导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方法。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几乎在同时也提出了“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语文导读法。由此导读教学遂成影响全国的流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是小学语文导读教学流派的始创人之一。他的导读艺术被列入“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与于漪、李吉林、邱学华、顾泠沅、钱梦龙、魏书生等中小学名家大师一起传遍了大江南北,深得中小学教师的厚爱和赞誉。这是因为在靳老师的导读教学实践并由此形成的模式中,体现的是他那种学养丰厚、大气开放、灵动亲切的教学个性和艺术风格。他基于整体观、主体观和实践观的导读四原则:“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和“以读为本”,在导读的研究中,体现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而自成一家。靳老师之导,能“导”得“精约”,即不是处处指导,而是意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读”则在“通神”,即不是机械滥读,只求得语感之神、下笔有神、融生活真神。
——“情境教学”流派。这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影响遍及全国的一个小学语文教学流派。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在小语界崭露头角。在以后的从教岁月里,她不知疲倦地奋力前行,从语文的情境教学方法入手,不断开拓创新,由“情境教学法”到“情境教学论”,再到“情境教育论”,早就从探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这一起始点,拓展而超越了学科教学法的藩篱,发展成为旨在促进儿童生命整体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一种在小语界乃至中国教育界令人瞩目、相当完整的教育思想。李吉林老师强调人在情与境的融通中实现整体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深层地流淌着中华民族“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人三者融通和谐的血脉。这是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系统论”的时代精神之聚焦。
……
走进新课改,理论视野的开阔和教学思维的活跃都是空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裴海安先生主编的一套《中华语文名师“新课标·新课堂·新设计”丛书》,特别令人瞩目。其关键处在于它不是一般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是从标题到内容,均凸显出了设计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主张)和教学特色。它们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张伟的“球形教学”,孙双金的“美丽课堂”,薛法根的“智慧教学”,孙建锋的“享受语文”,李卫东的“感悟语文”,盛新凤的“两极之美”,刘云生的“滋育心根”,陈建先的“本位语文”,吉春亚的“爱在语文”等。显然,编者关注的是当代中青年特级教师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理念,这无疑是对教学风格、教学流派多样化的一种扶植和引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繁荣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应然策略。从正确的教学理念到个人风格,再到与此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生,在被公众认可、社会悦纳的前提下而成为一种教学流派,这是一条实践和研究兴旺发达的成功之道。在这十位中青年教师中,能融入自己“教学设计”的,虽然有的还只是一种个人的教学主张,但有的已成为一种比较丰厚的教学理念,并正在或已在创生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层面上,颇具进一步形成教学流派的潜质。如:
——张伟的“球形语文教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伟就开始了对“球形阅读教学”的系统实践研究,1986年《山东教育》发表了他的《谈“球”形阅读教学》的文章。1989年11月,他以“球形阅读教学法”在全国小学阅读教学首届大赛上执教了《草原》一课,获得了一等奖。此后,《山东教育》记者又先后采访了他,发表了长篇的人物访谈,对球形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表示了充分肯定。在上世纪90年代,张伟的第一部专著《张伟小学语文“球形”阅读教学原理与应用》正式出版。
——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开发。在中生代的著名特级教师中,孙双金的语文课堂是令人瞩目的。他的语文教学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并以“美丽课堂”著称,确是名至实归。我们究其源,不能不认为是他对“情智语文”的追求,是在语文教学“情智融通”中所显示的魅力和张力。2000年4月《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曾对孙双金的情智教育教学艺术作了连载报道,《人民教育》2000年第九期也载有专访孙双金情智教学的长篇文章。近年来,他在大江南北所作的观摩教学撒遍了他的情智语文的种子。可以认为,孙双金语文情智教学的理论探索和课堂实践正在走向全国。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全国著名青年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当我们感佩他创导的诗意语文课堂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他已不再把“学语习文”单一地定格在技能操练的层面上,因为这只是一种不完全的精神建设。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把人的完全精神定性为乃“几何学式的精神”(物质、理性的)与“微妙的精神”(直觉、感性的)相结合。这便是“诗心”。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正是他践行中的妙悟。他没有只睁大“物”的眼睛而闭上了“心”的眼睛,而总是把目光对着人“心”,于是,对语文教学历来扑朔迷离的万物万理,都能从中参得生命的意义和洋溢的诗情。看他的课,如果只是陶醉于其教学思路之奇崛、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语言之醇美、教学手段之艺术,便机械地去模仿其一招一式,就难免会把“诗意”曲解为只是“阳春白雪”般的“高雅”,甚至会使语文课堂误入追求形式化的“虚高”歧途。其实,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首先应当学习的是他长年累月刻苦于专业修炼的精神。应当看到,“诗意语文”正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潮流,走向全国。已经举办两届的“诗意语文”的教学观摩研讨会每次都有来自各地的上千人参加,决非偶然现象。这里所体现的正是有可能发展成为流派的一种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