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下关玉龙井

标签:
纪实原创历史下关玉龙井观远 |
分类: 【影像日志】我眼中的大理 |
1981年的鸳浦街
我是土生土长的下关人,是吃玉龙井水长大的。
说到下关历史上的水井,人们自然会想到“大井”、“二井”⋯⋯这些都是关迤的井,而关外的井则没有人记得。
过去人们习惯将下关分为两部分,西洱河以北称关迤,西洱河以南称关外。关迤和关外仅一河之隔,差别却是很大的。关迤占着苍山丰富的地下水,得天独厚,大大小小有很多井。关外由于地质构造不同,挖下去两米就是很厚的粘土层,我们叫“胶泥”,地下水位很深,打井难度大,而且水质没有关迤好。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关外居住着大约两三万人。靠近西洱河边的人都饮用河水。从东到西,紫云街到西大街就只有三口公共水井,东站有一口圆形的水井,即现在新建电影院附近,滇缅公路修通时在此竖了一个七八米高的纪念碑,顶上是一个轮胎和一只和平鸽的雕塑,同时在旁边打了一口圆形的井。我打听了好几位老人都说不清那口井叫什么名字。西站有一口方形的水井,在西大街口沙河埂下,叫“沙井”,是沙河埂渗出的水;还有一口就是“玉龙井”,在鸳浦街的中段。
因为玉龙井的周围是下关关外人口比较密集的几条街,东西向的紫云街、鸳浦街和振兴街、正阳街、西大街;南北向的南华街、仁民街。紫云街下段的人饮东站的水,正阳街以西的人饮沙井水,仁民街下段的人饮西洱河水,其余基本都依靠玉龙井水,所以饮用玉龙井水的人最多。
玉龙井在鸳浦街临街南边,深两米多,用石条砌成长方形,约5米长,3米宽,井底舖石板,水源从井底西面的一个方型水口流入,东面井壁上部有个溢水口,南面井壁上雕刻着“玉龙井”3个大字。水不是天然的地下水,是用暗渠从沙河埂(现金星河)经过复兴路(现建设路)、沿着玉龙巷引来的沙河水,直线距离也有一公里多。在沙河埂也找不到玉龙井的入水口,可见这是从安全和水质考虑而深埋地下了。大约是因为这条暗渠犹如“玉龙”引来甘泉的缘故而冠名“玉龙井”。有人出过一幅上联:天生玉龙深长七五。隐喻下关的几个地名:天生桥、玉龙井或玉龙关、深长村、七五村。至今无人对上下联。
在玉龙巷的门头上竖起一个牌坊,上面是下关京剧团的海报,玉龙巷也就成了京剧团的南大门。
我查阅了很多史藉都没有找到关于建造玉龙井的历史。《大理市志》也只作简要介绍:“关外片主要靠鸳浦街的‘玉龙井’和建设西路的‘沙井’,两个水源均为金星河靠自然渗透引入井内⋯⋯”朋友帮忙查到有关水文资料介绍:“鸳浦街玉龙井日涌水量100--500吨”。普通的水井一般是达不到这个出水量的。
紫云街最早称为“战街”,是唐代天宝战争的古战场。街头有个“王家院”,街尾有个“高家院”,中间有个“鹤庆会馆”,“王家院”以西即鸳浦街。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紫云街还比较冷清,临街铺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而鸳浦街因为与振兴街、仁民街和南华街连接,型成了一个十字路口,解放前即已初现市井规模,紧靠玉龙井东边就是鸳浦街最大的家族“杨家院”。所以玉龙井选址鸳浦街是有一定道理的。
井不是往地下打而是远道取水,其中必有原因。修一条一公里多长的暗渠在当时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可见在此地打井可能比修渠更加艰巨,以及出水量也难以保证。如果按照这样的造井方式,转一个方向从西洱河取水,距离差不多,水质和供水量都有保障,造井的人不会不懂。但是“水往高处流”这道难题,以当时的技术是无法解决的。因无据可考,估计玉龙井的建造年代应该是民国初期。
我家住在紫云街,在我的记忆中每天早晚是玉龙井最热闹的时候,从四面八方汇聚拢来的人,挑水带洗菜,熙熙攘攘,街心中的坦石路被泼洒的水溅得湿漉漉的,坦石被磨成光滑溜圆。挑水成了每个家庭必须的家务,每家都有一付用扁担和铁链做成的“钩担”和两支水桶,很多家庭还备有一个水缸储水。洗澡要去温泉,洗衣裳要到大河边。记得七八岁时我们弟兄两个就用一根扁担去抬水,两个人抬一桶水,摇来晃去,到家仅剩半桶。也有挑水卖的,8分钱一挑,舍得买吃的人还是不多。有一个四川老倌,人称“老魯大”就是靠挑水卖谋生。玉龙井东边有一个饵块厂,雇了一些肓人为粮食局加工饵块,用脚踩干碓舂饵块。玉龙井西边,有一个回族饭店、两个茶馆、一个大饼店和澡堂。鸳浦街十字街口有小桃园、小锅饵丝、甜食店等几家较大的餐馆和理发店等,都有专人到玉龙井挑水。
由于玉龙井水是通过暗渠从沙河引来的,所以水质和水源都不稳定。政府安排专人每天投入漂白粉消毒。雨季尽是混浊的洪水,挑回家沉淀后桶底都是一层泥浆。如果下大雨,我们干脆接房檐上淌下来的雨水吃还比井水清。冬春季节又经常断水,或是白天没有晚上有的“夜来水”,我们只有到新桥河边挑河水。
1963年下关建起了第一个自来水厂,把将军洞的水引到了关外。在振兴街和四方街建了两个自来水池,分别有十多个水龙头,集中供水。在鸳浦街和紫云街建了3个自来水供水点,两分钱一挑水。玉龙井也就在那时被回填掉,原址上建了一个自来水供水点。首先解决了紫云街到西大街这一片的居民饮水问题,从此我们不再吃混水了。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下关最成功的一项民生工程。到八十年代初团山水厂建成,自来水可以接到居民家中,我们也就告别了挑水吃的历史。
过去关迤人时常调侃关外人:“你们是吃混水的”。我仔细琢磨了这句话,关迤人和关外人,同是下关人,却有些微妙的差异。譬如关外人说话干脆,语音偏硬;关迤人说话语音偏软,尾音还有点拖,比较接近大理古城的口音。从文化背景看,关迤原住民占多数,关外由于自古处在茶马古道的三叉路口,南来北往的人口流动大,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外来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真正的老下关原住民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解放初期,关迤百年以上的家族还比较普遍,而关外百年以上的家族就不多。因此从思想观念看,关迤人要显得格外传统、温和,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礼仪要多一些。比较明显的就是,至今下关的洞经音乐就是集中在关迤,关迤人做的土八碗也要比关外人做的好吃。而关外的人相对就显得活跃、开放,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要快一些。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看来吃清水和吃混水还是有差异的。
我觉得吃了清水也不要忘记吃混水的日子。玉龙井虽然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可是它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会磨灭的,因为它曾经养育过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