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理石史话·故宫锦仁门石屏

(2019-11-18 19:05:02)
标签:

故宫锦仁门石屏

观远摄影

纪实

旅游

图片

分类: 【影像日志】我眼中的大理

大理石史话·故宫锦仁门石屏

大理石史话·故宫锦仁门石屏


云南大理苍山特有的地质条件,生成了浑朴天成、气若云水的苍山大理石,在国内众多的同类石材中独领风骚。因其开釆年代较早,尤其彩花大理石质地最佳,故以“大理”命名。

据考证大理苍山大理石的开釆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而盛产于明清。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大理石》一书中曾作了介绍。后来在北京故宫景仁宫内我又发现一块石屏,这是我访遍北京、承德的许多宫廷建筑和皇家园林,发现规格尺寸最大的一块石屏。宽一点七米,高一点二米(不含边框底座的汉白玉大理石)。座南朝北,经我仔细观察,正面灰底绿花,背面云灰,亦称“水花”。因年代久远,长期日晒雨淋,表面有些风化,但从其质地、花纹和色彩看,可以确认是大理苍山大理石。因厚度和镶入边框和底座的尺寸不清楚,估算此石的重量约200多公斤。

景仁宫是故宫内廷东六宫之一,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定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康熙皇帝即出生于此宫。

 

据有关资料介绍“宫门内有石影壁一座,相传为“元代遗物”,引起了我的兴趣,为此又走进了故纸堆中寻找答案……

明《嘉靖大理府志》记载:“按省郡旧制,皆洪武末年所修,不载点苍石,景泰丙戊年(1456年)修一统志始載之。”从点苍山大理石的开釆历史看,明代以前的资料记载较少,唐代仅有制作佛像、碑刻或文人雅士把玩的工艺品,宋代有少量的贡品。如唐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徳裕的“平泉庄醒酒石”,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大理国王“遣使贡金装碧玕山”……

唐宋时期虽然处在小规模的开采应用,亦可看出大理石的影响已经渐渐向内地扩散并进入宫廷,它的魅力也开始征服着越来越多的人。

元代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在苍山中和峰三月街上立的“元世祖平云南碑”,碑额就是一整块云灰大理石。宽2.3米,高约1.15米,厚约五十五厘米。正面雕二龙戏珠图案及“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八个字,背面刻有三方佛像,迄今已六百余年,图案、线条、字迹仍清晰可辨,栩栩如生。这是一份研究云南元代历史和大理石开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迄今在大理地区发现的大理石制品中,年代比较早,体积最大的一块。象这样一块体积在一立方米左右,重量三吨的大理石,能够把它从山上开采搬运下来,又加工成材,表明元代大理石的开采加工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

元世祖平云南碑在文革中破四旧被推倒,下截碑身右侧被砸掉一角,大理石碑额无损。1975年重新吊装复位,1988年划定保护区范围,2006年建碑亭保护。

 


大理石史话·故宫锦仁门石屏

大理石大量的开釆是始于明代,而且许多文献资料都有朝廷大量诏取苍山大理石的记录:“嘉靖十八、九年,因取大屏石,难寻崖险,压伤人众。所解石块,二年之外方得至京” 。“云南地方,僻在万里,舟楫不通,鸟道羊肠,迂回险窄,与中原平坦者不相同。先年取三尺石块,自大理苍山起,至沙桥驿陆运,只有五程,己逾四月。供给不前,所过骚扰,军民啼泣。今复取六七尺者,其难十倍” 。“釆石处所,山洞坍塞,崖壁悬陡,百步九折。竖抬则石高人低,横抬则路窄石大”。 “万历二十一年,为两宫舖地诏凤凰石(即大理石)百余,求之益艰,供役者十死八九”。“先要屏石六块,见方五寸。后又要见方七尺五块,六尺五块,五尺十块,四尺十五块,三尺十五块。”到明嘉靖年间诏取的大理石 “只限高大,花草犹不拘”,而且数量不断增加,规格越要越大。从苍山海拨3000米左右的矿山开采下来,再加工成材,千里迢迢运往京城,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小块的可以马驮,大块的必须人抬,其艰难程度不堪设想,许多民工累死道旁。

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先后有监察御史巡案云南的陈察,云南巡抚都御史欧阳重和嘉靖末年巡抚云南右佥都御史蒋宗鲁,亲眼目睹了开釆大理石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曾多次上疏朝廷, “攻山取石,土崩压死不可胜计。请求为封闭,不许复开。”“或量减尺寸,或准停免”。尤其蒋中鲁的《奏罢屏石疏》比较详细的记录了当年开釆、加工和运输大理石的惨景。上述三人都因此而先后遭到朝廷罢免官职。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三月到大理时,亦在游记中写下: “过寺东石户村,止馀环堵数十围,而人户流徙已尽,以取石之役,不堪其累也”。许多文人写下的著名诗篇成为了千古绝唱,也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匠工十指淋沥血,血浸石骨成丹青”。“无衣三户在,负石几村哀” 。“朝凿暮解苦不休,诏书昨下仍苛求”……

点苍山大理石的开釆以及在国内的影响到明代达到了巅峰,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这是经历了从唐宋以来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故宫景仁门石屏相传“为元代遗物”,虽然没有可靠的依据,但从“元世祖平云南碑”可以看出元代大理已经具有开釆加工大规格石材的技术。有关资料介绍景仁宫至今还 “保持着明朝初年始建时的格局”,也就表明景仁宫建成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可以说此石产于元代晚期,当然也不排除明代。

我发现景仁门石屏的时候,《大理石》巳经定稿付印,故未录入。为进一步发掘底蕴深厚的大理石文化,即兴整理成文,与朋友们共同探讨,希望在当今“大理石热”的背景下,热衷大理石的人能够少一点市俗功利,多几分文化修养。

石虽无言,却记载了大理历史;

石亦有情,它见证了人间沧桑!



大理石史话·故宫锦仁门石屏2



大理石史话·故宫锦仁门石屏3、正面



大理石史话·故宫锦仁门石屏4、侧面



大理石史话·故宫锦仁门石屏5、背面



大理石史话·故宫锦仁门石屏6



大理石史话·故宫锦仁门石屏7、在故宫的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