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博海十年》出版以后


标签:
《博海十年》观远摄影纪实杂谈图片 |
分类: 【影像日志】我眼中的大理 |
我的《博海十年》首发式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各种信息还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返馈回来,前天《大理日报》又刊登了张乃光老师从北京寄来的新作:《读王观远先生博海十年》。令我感慨万千,想起了此前许多朋友送来的感人至深的诗、书、画和图片、视频、微博、微信、美篇以及电话
很多人都说“书拿回去以后全家争相传阅,人闲书不闲”;有一位在大理定居的北京人要了两本书,他说“一本放大理,一本放北京,来回都可以看”;有一位老人给他的三个儿女一人送了一本,可见其用心之良苦;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发来视频,她的女儿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求给她读一段;一位在大理安家的湖南人说:“《博海十年》发布会那天,我带女儿去了现场,回家后她兴奋地跟爸爸描述她的感受:这个爷爷很努力,很努力,所以他写了这本书!童言一出,惊呆了母亲。原来三岁不到的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感触!于我这样萍水相逢的晚辈,认识了这样一位老人,使我又多了一个爱上大理这座城市的理由……”昨天还有人告诉我,他的一位朋友,退休迁回原籍,临走时他将许多藏书都送人,唯将《博海十年》带走;有些在外地工作多年的大理人都说“看到了这本书,又看到了故乡,看到了大理,忆起了乡愁”
一本书能够给这么多的人带来快乐,是我预料不到的。正如我在《博海十年》首发式上说的:“看完这本书,如果有几张图片或一小段文字能够打动了你,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令我感到最欣慰的是这本书已经真正送给了“我的亲人、友人、爱我的人和理解我的人”。实现了“牵手结缘,以书传情”!
现摘录部分诗、书、画编成博文,书、画已装裱完成,我将永久保存。谨以此向各位朋友对我的鞭策鼓励和广大读者对《博海十年》的厚爱表示诚挚的感谢!
大理大学图书馆、大理州、市图书馆、大理摄影博物馆和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所颁发的收藏证书。
读王观远先生《博海十年》
张乃光
观远先生,少时家贫,只上过六年小学,以一部海鸥相机起步,终生好摄。天命之年学会电脑,在新浪开办博客,发表博文400余篇、图片1万多幅、文稿逾30万字,浏览人数近200万。开博十周年之际,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652页皇皇巨著《博海十年》。观远给远在北京的我快递寄来好沉一本书,真有礼“重”情谊深之感。细细翻阅,感慨万千。
一
博海扬帆十载前,观风望远气犹仙。
快门惊动舟边雨,长镜邀来岸外天。
水复方知林有色,山重更见路成泉。
追光逐影三千里,直胜人生二百年。
二
儿时鸥舞梦先成,老去文章意更生。
镜摄千山情未了,魂牵万水见程征。
一颦野径花争艳,再笑江村美竞迎。
观影人夸颜色好,佳篇不负此名声。
三
少小结缘邻相馆,老来博海奋帆樯。
云天无语君存像,眉目传声景更藏。
喜幻求真真亦幻,追光逐影影胜光。
此情可待成思忆,只寄他山后细量。
四
老去元知色不空,春花秋月意无穷。
赤橙黄绿随心选,彩练当天舞绚风。
人笑君痴终未悔,七旬好色喜霞红。
光阴十载成书卷,苍洱传名有远翁。
网友葶蓂茶客发了一首藏头诗:《赞王观远博海十年出版》:
王气在神不在位,观心笔镜玉生烟。
远天缩眼龙如意,博物华思相醉仙。
海宇称量南诏秀,十千善谛洱苍颜。
年年报道恒沙聚,妙赞羞求一册还?
鹤庆作家李镜泷又发来一首藏头诗,以“观远老师博海十年出版发行”每字嵌于句首:贺《博海十年》出版发行。
观风观雨观世相,远见卓识别俗眼。
老而犹有一初心,师从造化觅洞天。
博文博图成博客,海量精品仍优选。
十年辛苦十年乐,年年不疲得清欢。
出身惶论英雄汉,版籍从此永流传。
发在苍洱润青史,行走江湖爱山川。
胡云龙先生亦唱和一首藏头诗:
观山观海观世界,远摄近拍有洞天。
老骥初心伏枥志,师从德化总虚谦。
博文原创为老客,海量精品皆优选。
十年苦旅十年乐,年年成就觅新欢。
出将入仕不屑顾,版籍图存永流芳。
发愿故乡日新进,行云流水慨而慷。
胡云龙先生还发表了一篇微博:王观远古稀之年圆了人生梦,较全面的记录了这个活动的全过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ca6f40102zfyb.html

博海击浪渡十年,磨砺足迹写万篇。
寄情方寸胸怀展,揽尽天地瞬美间。
为人师表谦躬下,后生思贤携手牵。
德高望重双馨誉,艺巧技娴绘锦绢。
老骥伏枥志千里,壮心不已屹榆滇。
十载艰勤心灵铸,一剑闪跃霞满天。
学海无涯路漫漫,上下求索乐无边。
莫道桑榆夕云晚,岁岁康宁福寿添。

陈建庆先生的:《博海十年首发式有感》
一
两世情缘一机通,巧按快门对苍穹。
世上奇景皆揽尽,唯将华美献大众。
二
王朝兴替看今朝,观我大梦并非遥。
远望收尽天下景,笑慰丹心敬舜尧。
三
七旬盛年献宝书,华夏精髓见功夫。
人间万象入胸里,一览无余行家服。
四
博文字字藏真经,像页张张饱眼福。
观远显现宇宙大,留世佳作传后人。
陈华山先生的对联:
观山观水观人生;摄东摄西摄世界。
横批;一摄到底。
陈华山先生还发表了一篇读后感:《博海十年》读后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ca6f40102zg06.html

杨家驹先生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