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古乐萦绕在龙尾关下——记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贵

标签:
洞经古乐人文观远原创旅游图片 |
分类: 【影像日志】我眼中的大理 |
龙尾关亦称下关,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关分上下一龙锁,地控西南万国通。”与龙首关南北呼应,拱卫南诏、大理国的古都于苍山洱海之间。古往今来,龙尾关下演绎了无数传奇动人的故事,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杨贵就是其中之一。
1972年杨贵出生在龙尾关下的中承街,这一带是下关道教文化习俗比较浓厚的地区,文革期间洞经古乐被禁止,1980年前后逐渐恢复。杨贵的爷爷是下关洞经会的管事,他童年时经常跟着爷爷奶奶及大伯一起参加洞经会、莲池会的活动,渐渐对道教文化和洞经古乐产生了兴趣,乃至迷上了这一行。他的父母亲认为干这一行没有出息,今后媳妇也找不着。但他坚持不放弃,有空就朝洞经会跑,在家都会拿着锅碗瓢盆敲打,父母亲拗不过他,只有尊重他的选择。
杨贵12岁时拜龙尾街西门巷祖传道师,下关洞经会的会长石鸿范为师,成为石家第16代真传弟子。老祖宗传下来的许多乐谱、经书和乐器在文革中“破四旧”都被消毁了。很多东西都是凭师傅的口传心授,杨贵悟性极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不懂繁体字就一个一个的查字典,用心记,用手抄,死记硬背。一些曲牌、乐谱和经文他很快就熟悉,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师傅和许多老人都很喜欢向他传授经验。杨贵16
过去,大理古城多榆树,故称“榆城”;龙尾关附近的老下关城,遍植槐树,亦称“槐城”。杨贵取“槐城”命名,2015年正式成立了“大理市槐城洞经古乐协会”,他任首届会长。当时我去采访拍照,初次见到这支队伍,令我眼睛一亮,惊讶的发现37个队员中,多数是中轻年,还有很多妇女,甚至还有8、9岁的小孩。平均年龄40岁左右,在大理市90多支洞经古乐演出队中可以说是最年轻的一个团队。他们多数是龙泉村的农民,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经过杨贵的耐心培训,很快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现在已基本学会《孔子歌》、《菊花歌》、《小开门》、《苏武牧羊》、《老腔诗章》、《八句平腔》和《二十四气》等主要曲目。2016年12月3日大理大学邀请他们去演出,在大学生中反映比较好,他们说:“华丽、庄严、赞颂的曲风,让人仿佛梦回唐朝”。后来还被省道教协会邀请去昆明演出,在大理三月街洞经古乐比赛中也多次获奖。
每当说到杨贵取得的成果及获得的荣誉,他总是自豪的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离不开我的贤内助。”他的妻子苏颖,父亲是龙尾关旁边的红土坡人,从小读书工作在外,她母亲是四川万州人,苏颖在四川长大。九十年代全家就到深圳定居,苏颖也在深圳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杨贵相遇,俩人一见中情。苏颖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回到龙尾关下与杨贵结婚成家,相亲相爱20多年,不仅承担了全部家务,还是杨贵的好助手。她们的女儿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也喜爱洞经古乐,现在上中学,假期参加槐城洞经古乐协会的演出,还是乐队的上座师。
从杨贵家出来,我才明白,难怪有人给他赠送了一块“古乐世家”的匾挂在门头。从他身上我欣喜的看到了传统文化在这里承上启下,洞经古乐后继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