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苍洱间—记著名白族摄影家施作模


标签:
白族摄影家施作模观远原创观远摄影纪实人物专访 |
分类: 【影像日志】我眼中的大理 |
说起施作模这个名字,大理人对他并不陌生。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摄影家独特的眼光,奔走于苍山洱海之间,行摄于芸芸众生之中,足迹踏遍了大理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他用镜头记录历史,用图片展示大理,用心血培养年轻一代,为摄影付出了毕生精力。198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工人俱乐部
施作模1938年出生在洱源县凤羽镇的一个白族农民家庭,195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六十医院任文书、会计和俱乐部文职干部。196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安置在下关市农村办,次年调入下关市总工会工人俱乐部工作。当时他们夫妇月工资总共才70多元,有3个孩子,一家5口,生活比较清贫,还是节衣缩食购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从此与摄影结缘。
釆访中讲到购买第一台相机的经历,施作模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现在的人对此可能难以理解,亊实就是这样,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过来的。
在文革期间的70年代初,文化生活比较枯燥,下关工人俱乐部出现了两个宣传橱窗,展示的各种图片,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下关比较活跃的地方之一,那两个橱窗就是施作模负责管理,其中多数作品的作者就是他,很多老下关人至今还记忆犹新。我认识施作模老师就是从工人俱乐部橱窗中的图片开始,后来他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1983年下关市和大理县合并成大理市,下关工人俱乐部更名为大理市工人文化宫,施作模担任文化宫主任。他在负责文化宫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兼任专职摄影师,他的摄影创作也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作品不仅大量用于文化宫的宣传,还发表在国内的一些报刊上以及参加一些摄影比赛。
大理市工人文化宫经常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职工文艺、体育、美朮书法活动及文化技术培训,还举办摄影培训班和摄影简报,在宣传橱窗中开辟了“职工摄影园地”,专门刊登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先后共办了270多期,发表了数千幅图片,培养了一批摄影新人,有些作品还选送到全国总工会参展。1987年春节还在文化宫的茶花园中免费为市民拍摄了1200多幅“迎春茶花全家福”照片。
1983年2月5日《工人日报》。
《凯旋归》,1979年获云南省艺术摄影二等奖,中国第十四届摄影展上入选优秀奖。
1982年大理三月街。
组照《白族婚礼》1989年“全国少数民族婚礼摄影大赛”中荣获铜奖。
1976年我与施作模老师在昆明参加“云南省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展览”,一场大雪,让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承 先 启 后
1989年施作模兼职担任大理市摄影工作者协会主席(后更名为大理市摄影家协会),1996年又当选为大理州摄影家协会主席。从此成为大理州摄影爱好者的领头人。摄影家协会属于群团组织,没有专职的人员编制,不发工资,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他乐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尤其在1998年退休后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协会工作中。他自费在家中建立了一间暗室,他家就成为摄影家协会活动的场所。大家经常在这里探讨摄影理论,学习交流摄影知识,从筹集经费到组织摄影釆风活动和发展新会员、举办摄影培训、影展、影赛、讲座,编辑《大理影像》专刊等繁杂的工作,组织策划都亲自出面,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先后从全州各县市共发展新会员160多人,向省摄影家协会推荐了
1996年大理驻军部队邀请施作模帮助培训军地两用人材,他把暗房设备都带去,从拍摄到冲洗放大的全套摄影技术,都毫无保留地向学员传授。历时3个月,共有40多人参加培训。
2012年5月,大理州老年大学摄影培训班聘请施作模担任老师,为老年摄影爱好者服务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当时他已经年届74岁,也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学员都是些新手,很多人从来没有玩过相机。他耐心的从基础知识开始,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的向大家传授。组织学员外出釆风,从理论到实践,手把手的教,回来又一张一张的认真点评,使这些老年人在获得摄影知识的同时为晚年生活又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有些学员的作品在报刊发表,在摄影比赛中获奖,有些学员还被批准加入了摄影家协会。
摄 影 世 家




1980年全家褔。
不 辞 辛 劳
摄影创作也是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按快门。它须要作者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它须要作者身体力行,身临其境,深入生活。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天地灵动,人间万象的瞬间,要想得到一幅满意的图片,往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苍山的东坡和西坡施作模就上去过无数次。有时为选择一个最佳角度,他居然用绳索把自己拴住,让人吊着放下悬崖。为拍洱海,光是小普陀一年都要跑几十次。说他跑遍了大理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一点不为过。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和什么角度拍摄什么景点。哪个村寨哪天有什么民俗活动,他都了如指掌。他在山区农村都结识了很多朋友,有关气候变化,花开花落,甚至婚丧嫁聚,起房盖屋都会有人向他通报信息。他常常闻风而动,不辞辛劳,起五更睡半夜,跌倒了又爬起来,不仅相机、镜头摔坏过好几次,他的左手臂还留下残疾。
活到老学到老
施作模多年的摄影生涯养成闲不住,好动的习惯,三天不按快门就憋得难受。所以他的生活既非常简单,却又无比丰富。简单是因为他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就是摄影;丰富是因为他是一位摄影家,一位艺术家,他须要不断学习各种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和社会人文知识来充实自己,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更新摄影的专业技术知识。
施作模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家,一位平昜近人的长者,他也是众多摄影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无论什么人都很容易和他交流沟通,无论什么人向他请教,他都热情帮助,有问必答。同时,他也是一位好学上进,永不滿足,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孜孜学子
新时期摄影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摄影家必须跟上时代的歩伐,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施作模摄影是从黑白胶片入门,就在他已经熟练掌握黑白胶片技术的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彩色胶片迅速普及,冲洗放大的技术比黑白㬵片复杂,设备昂贵,而作为一个严肃的摄影家来说是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交给别人加工,这对于老一辈摄影家是一个考验。施作模就自费购买了一台彩色放大机和成套的彩色冲洗设备,在自己的暗室中学习彩色冲洗放大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摄影技术隨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传统的㬵片相机被数码相机逐步取代。这对于施作模又是一个考验,必须要从电脑和数码技术从头学起,有一部分人经不住考验,渐渐淡出了摄影圈。己经年逾古稀的施作模不甘落后,又拿出当年学习摄影的拼命精神,不耻下问,向子女请教,向朋友请教,向年轻人请教,向书本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掌握了电脑和数码相机的原理和基本的操作方法。在短短几年中完成了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的转换,现在已经运用自如。
每一个从㬵片相机过来的老摄影家,对曾经梦寐以求或者已经使用过的摄影器材都视为珍宝,有一种割舍不去的情结。因为这些器材承载着逝去的岁月,凝聚着摄影家一生的心血,记录着摄影家的人生足迹。施作模也不例外,但凡老友来访,他都要翻出这些古董,各种相机、放大机、冲洗设备和成葙的胶卷、图片,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仿佛在品尝陈年老酒,令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近半个世纪以来,施作模的镜头始终紧跟时代的歩伐,围绕大理,贴近生活。他一生拍摄了无数的图片,曾经获得过无数的奖励荣誉,纵观他的作品风格和创作历程,都是离不开大理。他说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要用作品来回报我热爱的这片故土。他的笔名“苍洱情”就正好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情。
从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土生土长的大理人,一个少数民族摄影家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挚爱,对父老乡亲无比崇敬的深情,对摄影新人孜孜不倦的培育教诲。从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大理的过去和现在,从他的作品我们领略到了大理的风土民情,从他的作品我们感受到了一股叩人心扉的乡情。
一个人用一生的精力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但施作模做到了,耄耋之年,回首往事,无怨无悔,此生无憾,令人敬佩!
仅以此文献给我的良师益友,施作模老师!
祝福施作模老师健康长寿,晚年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