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泸沽湖
在滇西北高原的群山环抱中。位于云南省宁蒗县与四川省盐源县交界处,镶嵌着一颗晶莹透亮的绿宝石——泸沽湖。那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国内外罕见的有着若干母系氏族公社特点的摩梭族的风情,给这翡翠般的世界涂上了一层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寻幽揽胜访泸沽
汽车经过千旋万转的盘山公路,来到群山之巅,忽然一片浩瀚的碧波梦幻般地飞进眼底。湖面碧绿透明,水色空蒙,波光潋滟,有条山梁自湖东蜿蜒而下,直插湖心,仿佛一条苍龙俯卧湖中吮吸甘泉,形成一个美丽的湖上半岛。环湖四周,山峦起伏。湖西北面突兀而立的格木山,海拔3755米,高出湖面1070米,状如雄狮在湖边卧息,狮头面湖,当地的摩梭人把它尊称为狮子山,在山上供奉“格木女神”,
因此又被奉为一座神山。与湖中苍龙似的半岛遥相呼应,构成一处绝妙的自然景观。
泸沽湖,海拔2685米,是由断层陷落而成的高原湖泊,最大水深73.2米,平均水深40米,湖面积51.8平方公里,海拔比滇池高出800米,平均水深相当于滇池的八倍,面积只有滇池的六分之一,而总容水量却比滇池多1/3。在云南的湖泊中,海拔最高,水深仅次于抚仙湖,总容水量居第四位。湖水清澈,水质略甜,空气新鲜,景色宜人。
由于泸沽湖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湖跨两省,东部24.2平方公里属四川省;西部27.6平方公里属云南省。湖中有五个海岛,三个属云南,两个归四川,大小各不相同,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米。岛上郁郁葱葱,百鸟群集,摩梭姑娘唱着山歌,驾着当地特有的独木小舟——“猪槽船”,载着游人,穿梭往来。
从喧嚣闹市来的游人,莫不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了。难怪清乾隆年间的《永北府志》就将“泸沽三岛”列为胜景之一。
摩梭人的文化习俗
泸沽湖的神秘还在于摩梭人特有的民俗风情。
摩梭人解放前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制度,生活习惯与藏族接近;有自己的语言,使用藏文和汉文。信奉藏传佛教,以活佛为最高精神领袖。我们此行还有幸拜见了最受摩梭人尊敬的罗桑活佛。这是一位很慈祥和善的老人,对佛教有较深的造诣,与著名的班禅大师有很深的交往。
摩梭人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要在泸沽湖畔、狮子山下举行隆重的庆典——转山节。这天,姑娘穿上节日的盛装,小伙子骑着骏马,就地野餐、赛马、对歌或露宿湖滨。每月逢五,也要举行这样一次小型的聚会。人们着装打扮,转湖烧香,以示对格木女神的崇拜,祈求女神的保佑。青年男女也借机交流感情,寻恋结偶。
古老的“走婚”
在泸沽湖一带摩梭人聚居地区,现仍流行着一种尚有母系制痕迹和人类早期对偶婚特征,与母系家庭形式相适应的“阿夏”婚姻形态,亦叫“走婚”。“阿夏”即对意中人的爱称。
有趣的是,他们都自由选择“阿夏”,一旦中意,两人便悄悄来往,不一定要说媒、求亲,也不举行婚礼,甚至到了怀孕或分娩时还不公开。要到孩子满月,才由男方的母亲出面,牵出一只山羊,端着酥里玛酒、饵块、衣物等礼品到女方家中认亲。至此,他们的婚姻关系才获得外界承认,但生活依然各在各家,双方幽会也只能在天黑以后,天亮前就悄悄离开。这样的婚姻关系,合容易,离也简单,只要双方不来往,就算解除关系。
摩梭人的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是明确的。但互相都不承担直接的赡养责任。虽然经常来往,但不在一起生活,平时只从衣物、食品方面给些资助,在困难时都互相帮助对方。子女由母家抚养,随母姓。男子在家中的身份是舅父或舅祖父。家庭由母系的亲属组成,财产也由母系血统的成员继承。不过,如一家只有姑娘或只有儿子,亦可招,可嫁一个。男人一般不下田干活,妇女在家庭生活和生产管理上是主持人。但现在已逐渐形成男人当家,女人管家的的习惯。
摩梭人这种婚姻关系,虽不受法律约束,但还是有约定成俗的道德规范。基本还是实行一夫一妻制。一旦有了子女,不能随意遗弃对方。倘有第三者插足,轻者要受遗责,重者要受处罚。处罚的方法是将男人的马尾巴剪光。更有甚者,将第三者用绳索捆绑起来,泡在泸沽湖中挨冻。
一位年轻的摩梭干部如享·农布次尔告诉我,这种“阿夏”走婚习俗现在仅仅在泸沽湖一带和永宁乡比较流行。
妙趣横生的“成人礼”
历史上摩梭少年在13岁前一般不穿裤子或裙子,穿麻布长衫,腰系布带。现在从小就穿裤子,但女孩仍不穿裙子。到年满13岁的那年大年初一,举行“成人礼”仪式后,表示已经长大成人了,才改变装束,所以也叫穿裤子礼或穿裙子礼。
举行仪式那天,家中要杀猪、宰牛并请客。香案上要摆些青稞、酥油、糌粑、奶茶、猪膘肉、酥里玛酒、茶、盐等祭品。每家房前都有两根柱,一根为“男柱”,一根为“女柱”,若是男孩,就叫“成丁礼”,要站在“男柱”前,脚旁要摆一个“大猪膘”(整猪去骨后缝合腌制而成的肉,其状如全猪)和一麻袋粮食,由长辈给他穿上裤子、衣服;如是女孩,就叫“成人礼”,要在“女柱”前摆一个簸箕,其中装上各种粮食,让女孩站在中间,由长辈给她穿上裙子、衣服。随后连磕三个头,长辈要表示祝福,并且要给一点礼钱。
家中的仪式结束后,长辈又要领着少年到他的父亲家,要给父亲磕头,父亲要表示祝福,要给钱和礼物。
奇特的火葬
摩梭人死后实行火葬,其方式有独到之处。人死后要洗浴整形,用带子将死者绑扎成念佛的坐姿,用死者亲属送来的一块块白布拼成一个布袋,将死者装在其中。然后在后房中间挖一土坑,将死者放入并密封起来,在房前搭一灵堂。请喇嘛测算火化的日子,一般都要停放十多天,少则七八天,最多要停放49天。在停丧期间,要请几个或几十个喇嘛在灵前念经,昼夜经声不断,以超度死者早升天国。
火化那天,将死者用精致的“棺轿”送去火化,在火化场用圆木垛成方形框架。如死者属女性,垛七层,属男性,垛九层;分别由七个或九个小伙子砍伐四根圆木垛成。在框架中间放些干柴及各种粮食、酥油等,让死者端坐中间,由喇嘛颂经、引火。最后捡出遗骨及骨灰,安放在高山悬崖峭壁之上或撒于泸沽湖中。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泸沽湖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摩梭人封闭的大门已陆续打开,走向新的生活。
此文发表于1991年2月27日《中国建材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