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观远
观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257
  • 关注人气:3,7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妙的白族婚礼

(2009-04-03 23:01:45)
标签:

白族

婚礼

新媳妇

新郎

唢呐

分类: 【影像日志】我眼中的大理

奇妙的白族婚礼

 

奇妙的白族婚礼

 

人们都说遐迩闻名的云南大理风光很美,其实,大理不仅风光美,丰富多彩的白族风情更美。要是您有幸到大理参加一次妙趣横生的白族婚礼,那就确实不虚此行了。

白族婚礼一般要三天。头一天搭彩棚,贴喜联,迎喜神,贺新人、拜喜匾。晚饭要吃用小青菜、豆腐、凉粉、虾米等凉拌的菜,白族话叫“优奢白”,意在清清白白。晚上贺新娘时,新娘端坐彩棚下,青松铺地,红烛高照,夜色融融,香烟袅袅,全村小姐妹携带糖果前来贺喜,新娘也以香茶、糖果、蜜饯摆设果酒招待客人。若新娘是嫁到外地去,贺喜时也就含有告别姐妹之意;在男家贺新郎时,要拜“喜匾”,抬着“喜匾”,吹唢呐,放鞭炮,到村中周游“迎喜神”。在天井里要燃起篝火,请民间艺人演唱至深夜,有时通霄达旦。晚上还要请一名父母双全、人品好的小伙子和新郎陪睡“压床”。洗脸时,盆中要放入六枚硬币或银器,以示有福有禄,财源横溢。

第二天是婚礼的“正喜日”,也是最热烈隆重的一天。迎亲的队伍一般由盛装艳服的白族男女青年组成,过去要骑马和坐轿,现在坐马车或汽车。由高亢热烈的白族唢呐、锣鼓和鞭炮开道,新郎在陪郎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到女家迎娶新娘。新娘家则将大门紧闭,要等唢呐声三起三落,才呜鞭炮开门,请新郎进屋。这时,一群如花似玉的白族姑娘向客人敬上“三道茶”,头道是苦茶;二道是甜茶;三道是回味茶,表明人生要先苦后甜再回味。茶罢,设席款待客人。从新郎进门起,新娘一直躲在楼上,梳妆打扮。要等新郎上来三请三邀,花枝招展的新娘方才下楼来和新郎一起拜家堂、父母和亲戚长辈。岳父母把大红绸花系在新郎左臂上,预示着今天给这匹马套上“笼头”,不能再乱跑了。接着新郎将一把铜壶送给新娘,表示今后不管冷热,都愿与她喜喜欢欢过日子。

当即将出发之际,新娘泪眼汪汪地哭起来……大喜之日为何要哭?据说这叫“哭嫁”,说明新娘舍不得离开娘家亲人。这时,鞭炮声、鼓乐声伴着这有趣的哭声,新娘的兄长背起她跑出门来。看热闹的人们看着新娘子珠泪莹莹,便鼓掌欢呼:“新媳妇笑!新媳妇笑!”新媳妇果然又破涕为笑了。

迎亲的人们帮助抬起嫁妆,一路吹吹打打,向男方进发。嫁妆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对大木柜,柜底要放娘家人给的“私房钱”,一个柜中放新娘亲手做的几十双乃至上百双布鞋,要送给男方全家老小一人一双,自己还要留好多双,以及四季衣服,有的甚至分别备有青年、中年和老年时穿的服装数套,以显示自己很能干,针线手艺好;另一个柜中装满了无数用红纸包成筒状的“果子”,内装红糖、花生、枣子、南瓜子、西瓜子、葵花子等,在婚礼期间馈赠客人。

迎亲队伍将到男家时,公婆妯娌都要回避。大门口地上铺着草席,为新人接尘。堂前设下牲醴一套:斗、尺、秤、剪、香、腊、纸、烛以及果品之类。请来本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向小俩口当众宣讲婚后注意事项。然后新娘、新郎都一齐朝新房中跑,谁先进入洞房并坐在枕头上,就意味着今后谁当家。新房中燃着七星灯和木炭火,陪郎即将准备好的辣子面撒入火盆内,表示日子要过得“红红火火”。一时间辛辣味四溢,洞房内外顿时引起阵阵咳嗽声、喝采叫好声,天井中又回荡着高亢悦耳的唢呐声,把婚礼的热烈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辣味散后,新郎新娘要在洞房中喝交杯酒,新娘把自己精心制作的一双新鞋亲手给新郎穿上。然后一齐用双手捧着茶盘向来宾敬献“三道茶”。茶毕,一对新人在新房中吃喜饭,喝喜酒。因为在白族话中“辣”和“麻”、与“亲热”和“富贵”是谐音,所以在酒肉中又放了很浓的辣椒和花椒,麻辣味使得小俩口满面通红,难以下咽。两双筷子削得又细又软,用红线穿起来的“连心肉”,连成一大串,用软筷子一挑一滑,逗得闹喜的人们不亦乐乎。而且新媳妇吃饭时还要留下一些肉,有小孩的人家会来向她要“肉”吃,认为孩子吃了会快长快大。

晚上,新郎新娘在唢呐鼓乐声中拜天地,拜“月老大仙”(即媒人),拜父母、长辈,受拜的长辈要给喜钱。接着就开始闹洞房。

在正喜日这天,从早到晚,高亢激昂的唢呐声起伏跌宕,时而缠绵婉转,时而热烈奔放,反复吹秦着“迎亲调”、“迎宾调”等白族民间乐曲。衣着盛装的白族姑娘们伴着唢呐明快的节奏似彩蝶翩跹,穿梭往来,粗犷与秀美,古朴与浪漫融为一体,把隆重而热烈的婚礼渲染得多姿多彩,惟妙惟肖。在场者都仿佛置身于一台盛大的民族歌舞之中,令人赏心悦目,趣味无穷。

婚礼第三天早上,新郎新娘不能睡懒觉,天亮前夫妻双双要向全家长辈敬上“三道茶”。而且从这一天起。新娘的发型就由盘辫改为挽髻,叫做“收头”,表示从此“成人”了。上午要请客人吃“鱼饭”,因婚礼大多选在冬春季节,“鱼饭”一般都以白族传统的冻鱼作菜。

吃罢“鱼饭”,在同伴的陪同下,双双一齐到娘家回门。新郎手捧锦花一朵,到新娘家去谢花红。新郎家的至亲也要一起做“会亲客”。新人在日落前就返回。婚后七日还到本主庙祭本主,“颂平安经”,祈求早生贵子。

在婚后的第一天,新媳妇要梳妆打扮一番去赶街。她首先要买一背柴、一条鱼、一瓶酒,意在“四季发财”,“年年有余”,“夫妻恩爱,天长地久”。回去以后还要把价钱说得很便宜,公婆就称赞新媳妇很能干,会精打细算。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白族婚礼方面的封建迷信色彩和铺张浪费现象都有了一些改革、简化,但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民族风格,而且在白族聚居的不同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地方特色。

 

                                                   此文发表于1991年11月30日《中国建材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