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性

(2014-12-13 09:33:59)
标签:

音乐

教育教学

实践性

分类: 信息技术环境研究

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性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其中,音乐课程的“实践性”是指: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季节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最直接的收获与感悟,我是这样理解和诠释音乐“实践性”的,在我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有以下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音乐的“实践性”。

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实践性”特点的有效方法:

(一)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训练的方式巩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练习。练习法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音乐知识,并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练习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说适用于音乐教学的各项内容。在运用练习法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明确、方法正确、步骤清晰、形式多样。老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要给学生宽松的练习空间,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练习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各种音乐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在一年级上第一节课时,我常运用拍手节奏游戏的练习方式,X|XX X|与学生相互问好,孩子们非常喜欢;有时像歌曲的难点节奏X.X等,也可以运用此法,进行“你.好|你.好|一.起|唱.歌|(或舞蹈|)”。(二)律动教学法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的动作。律动并不是按规定的动作配以音乐进行的,而是人在听到音乐后通过动作自觉反应出来的。律动教学法要去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各要素。它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 达尔克罗兹曾这样解释“体态律动”的道理:“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多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不仅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强调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说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十分注重律动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及重要意义。 律动的动作主要包括原地的动作、空间的动作及原地与空间结合的动作。原地的动作包括拍手、摇摆、晃动、指挥、弯曲、转身、踏步、说话、唱歌。空间的动作包括走、跑、跳、蹦、跃、奔腾、滑行。原地与空间结合的动作包括边走边拍、边滑行边转身等一切可以相互配合的动作。正因为它的内容丰富有趣,包括声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再加上身体上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表演等。因而,自律动教学法引入我国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后,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在低年级特别适用,在课前安排与本课内容相反的内容效果最好。比如,《望月亮》一课,可以先听《玩具兵进行曲》律动进教室,再进行三拍子的律动(想象、模仿在“月亮船”上轻轻摇晃),结合打击乐器“三角铁”的运用,感受歌曲的“强弱弱”特点及优美的风格、题材。律动教学法在应用中要注意:重点放在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表现上,不追求姿态优美、整齐划一,活而不乱与创作教学结合。(三)创造法 创造在新课程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新课程新拓展的教学内容,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中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作曲教学法,而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在普通中小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绝不是要培养音乐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 创造性教学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诸多领域。,在《金铃铛》一课,学会歌曲后,提问指导“果木园中,只有雪花梨吗?”学生抢着想象、回答,说出了很多水果,还结合本课的节奏练习,处理了另一个难点;在《对十》一课,从花到动物,启发学生创编了很多新的内容。(四)游戏教学法 喜欢游戏是学生们的天性,任何一项与游戏有关的活动,都会使孩子们兴奋、好奇、乐于参与。针对学生们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游戏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学“音符”时,可以做“摘果子”的游戏,将唱名作为果子,贴在或画或利用白板打在黑板上,将音符发给学生,请她们在活泼的韵律中,蹦蹦跳跳地来“摘”和自己相符的唱名。或者用“找朋友”的方式,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唱着、拍着相互找到。

二、器乐学习中,实现音乐的“实践性”。

在音乐教学中,常常运用“打击乐器”,来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节奏、节拍,学习其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伴奏,在实践与亲身的体验中,感受音乐的韵律美及其节拍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绪、风格。另外,还可以学习一种乐器,例如竖笛、口琴、口风琴、葫芦丝等,通过对乐器的学习,培养孩子们对音高、音准的感知能力,把抽象、高不可攀的内容变得轻松、简单,从而在长期的学习、训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建立起音高概念。比如,我校开展的“葫芦丝”进课堂的实践活动,二年级做基础训练,学习单音并打好基础;三年级训练吹奏一些节奏、旋律较简单的曲目;四—六年级就能组织练习一些熟悉的、有些难度与简单技法的曲目。而且,在音乐课上我们常常利用“葫芦丝”吹奏来解决歌曲的重难点,乐曲的主题旋律等。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还常组织“千人葫芦丝”等大型活动,激发学生对这门乐器的兴趣、爱好,培养出很多听力、音准能力强的学生。

三、“第二课堂”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实现音乐的“实践性”。

我校组织了风格特点不同的五个兴趣小组活动队,我组建的是“舞蹈队”,在每周的基本功训练中,学生的柔韧度提高了;形体训练,学生的气质变佳了;在组合的学习中,对音乐与动作的关系,理解的更准、更到位了;在成品舞蹈的训练中,我们共同成长、进步了......比如,常结合本学期要编排的舞蹈,来选择基本功和组合训练的内容。在舞蹈《红红的中国结》编排前,我先指导学生进行压腿,分前压、后压,再进行下叉、后踢腿的练习,为频繁出现的后踢和大跳做好准备;再结合《隐形的翅膀》的组合训练,在模仿、练习中体验动作与音乐的结合,体验到肢体语言对想象的舞蹈表现,能够舒展、到位地展现每一组动作。

四、比赛、表演活动中,实现音乐的“实践性”。

每年,我校都会组织“六一”文艺展演活动,汇集了我校各个年级的孩子们参加表演。除此以外,还会组织有主题的比赛及表演活动。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主题的歌咏比赛;全校性的“千人葫芦丝”表演;“校园韵律操”的推广、班级比赛。每学年,还会参与区、市级的“文艺汇演”比赛、合唱比赛、“三独”比赛(独唱、独奏、独舞)等。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得到了技能的提高和情操的陶冶,更加喜欢音乐,我们音乐教师也在实践中,受到鼓舞和提高。

其实,音乐课堂教学及活动中,学生的模仿、聆听、体验及表现(演唱、演奏、舞蹈),都是音乐“实践性”的体验。但是,要注意,音乐的实践性重视了学生的亲身参与、主观能动性与兴趣、爱好的激发和培养。倡导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参与实践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对音乐直接的体验、感受与陶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