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性
(2014-12-13 09:33:59)| 标签: 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性 | 分类: 信息技术环境研究 | 
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性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其中,音乐课程的“实践性”是指: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季节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最直接的收获与感悟,我是这样理解和诠释音乐“实践性”的,在我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有以下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音乐的“实践性”。
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实践性”特点的有效方法:
(一)练习法 
二、器乐学习中,实现音乐的“实践性”。
在音乐教学中,常常运用“打击乐器”,来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节奏、节拍,学习其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伴奏,在实践与亲身的体验中,感受音乐的韵律美及其节拍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绪、风格。另外,还可以学习一种乐器,例如竖笛、口琴、口风琴、葫芦丝等,通过对乐器的学习,培养孩子们对音高、音准的感知能力,把抽象、高不可攀的内容变得轻松、简单,从而在长期的学习、训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建立起音高概念。比如,我校开展的“葫芦丝”进课堂的实践活动,二年级做基础训练,学习单音并打好基础;三年级训练吹奏一些节奏、旋律较简单的曲目;四—六年级就能组织练习一些熟悉的、有些难度与简单技法的曲目。而且,在音乐课上我们常常利用“葫芦丝”吹奏来解决歌曲的重难点,乐曲的主题旋律等。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还常组织“千人葫芦丝”等大型活动,激发学生对这门乐器的兴趣、爱好,培养出很多听力、音准能力强的学生。
三、“第二课堂”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实现音乐的“实践性”。
我校组织了风格特点不同的五个兴趣小组活动队,我组建的是“舞蹈队”,在每周的基本功训练中,学生的柔韧度提高了;形体训练,学生的气质变佳了;在组合的学习中,对音乐与动作的关系,理解的更准、更到位了;在成品舞蹈的训练中,我们共同成长、进步了......比如,常结合本学期要编排的舞蹈,来选择基本功和组合训练的内容。在舞蹈《红红的中国结》编排前,我先指导学生进行压腿,分前压、后压,再进行下叉、后踢腿的练习,为频繁出现的后踢和大跳做好准备;再结合《隐形的翅膀》的组合训练,在模仿、练习中体验动作与音乐的结合,体验到肢体语言对想象的舞蹈表现,能够舒展、到位地展现每一组动作。
四、比赛、表演活动中,实现音乐的“实践性”。
每年,我校都会组织“六一”文艺展演活动,汇集了我校各个年级的孩子们参加表演。除此以外,还会组织有主题的比赛及表演活动。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主题的歌咏比赛;全校性的“千人葫芦丝”表演;“校园韵律操”的推广、班级比赛。每学年,还会参与区、市级的“文艺汇演”比赛、合唱比赛、“三独”比赛(独唱、独奏、独舞)等。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得到了技能的提高和情操的陶冶,更加喜欢音乐,我们音乐教师也在实践中,受到鼓舞和提高。
其实,音乐课堂教学及活动中,学生的模仿、聆听、体验及表现(演唱、演奏、舞蹈),都是音乐“实践性”的体验。但是,要注意,音乐的实践性重视了学生的亲身参与、主观能动性与兴趣、爱好的激发和培养。倡导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参与实践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对音乐直接的体验、感受与陶冶。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