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游记的文体体裁
(2013-09-18 00:01:03)
标签:
感染力之最岂不徐宏祖异域风情 |
分类: [一]游记小集 |
这一类散文情况是最多的一种,人们出去旅游,对某景区某景点的那种美、那种奇、那种清新发生了极浓的兴趣,换句说是那些独特的景色给你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使你不得不提笔去记录那些景之所在,去表现那些美之所在,把这些信息再传达给他人,使他人能够与你一样也走进这景区、走近景点,去目睹这个景物的风彩。
读初唐四杰王勃的《滕王阁序》,不由得便使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文字渲染的魅力,内心产生恨不得即刻就随作者去游滕王阁的强烈意愿,你看: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 )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种对风光景物的传神描绘,怎用得“精彩”二字便能解晓,读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后,你能按捺得住去游滕王阁的冲动吗?
再读一读《徐霞客游记》中对游黄山天都峰的记述,你还会有更深的体会: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世,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螟色已合。”
徐霞客在这段文字中不仅记述了自己的游历经过,还把黄山天都峰维妙维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些作者到了景区,欣赏到了景区的那种美,感受到风景区景物的各种视觉刺激,便会使心灵受到冲击,因而产生了一种审美的情趣,于是由景及情,便有了游记文章。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游记文章,大多都是以此类文章为多。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除了前后赤壁赋这类大块头的游记文章外,苏东坡很多百来字的游记短文更是妙趣横生,摹景描情,笔笔入木三分,奠定了日后晚明游记小品发展的坚实基础。现摘录两篇,以供欣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书临皋亭》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坋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气魄何等之大的人生志向啊!而这志向只有站在岳阳楼上,面对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长江才能说得出口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从游记的类型和容量看,《徐霞客游记》接近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及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等古代长篇游记,但又与它们不同。《徐霞客游记》不但详细系统记录了我国广大地区的的山川地形、岩石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矿产、民风民俗,修正了许多古代地志的谬误,特别是对岩溶地貌特征的描述与对岩溶地貌成因的探讨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预见性;而且,更为突出的是《徐霞客游记》对行踪游迹,按日记程;抒情记事,真实亲切;写景状物,精细形象;语词新丽,情景交融;令人读来如历其境,深受感染。
因此,由于《徐霞客游记》能将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融合于一体,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古今游记之最”,在中国游记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当然,在北魏郦道元之后,游记小品中记载科学考察内容的文章其实也是枚不胜数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宋代。宋朝的文化思想尚理尚实,特别是在北宋,写游记的作家往往涉及科学考察,著名的就有沈括的《雁宕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游记文章,但此类文章虽然有不少科学考察的内容,却往往是作者行文的一种手段,并非是作者作文的目的。作者作文的目的是在于借助此类衍文手法,阐述人生的哲理,因此有学者把这一类的游记文章归于宋代哲人游记而非科学考察游记。
二、诗词类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