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应用题
近日,小外孙做了一道数学应用题,使我感慨无限,也产生颇多思考。
数学题目:
方老师带领班级5个同学去植树,每人种植5棵树,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小外孙的解题是:
5x5+1=26(棵)
答:他们一共种了26棵树。
看了小外孙的解题,我很奇怪,就问他:你怎么多出一个1来?
他望住我说:被蒙住了吧,你想想,方老师带同学们去种树,不见得同学们在种树,方老师就在边上看着不种吧。所以实际上应该是6个人在种树。
我一时语塞,就又问:既然是6个人在种树,那应该是五六三十,你怎么算出来26棵呢?
想不到的是小外孙回答我:方老师是老师呀,她总要东看看,西帮帮,她要管同学们的呀,所以,她最多只能种一棵树。
此时我便完全没话说了,因为孩子的思维符合逻辑,并且有根有据(只是从他幼小的思维角度来证实问题的),我当然是要承认的,于是对他说:宝宝的想法是对的,但是这道数学题的要求到底应该是怎样理解?你们数学老师又会怎么来批你的答题?這都要等作業交上去再說了。
当然,作业交上去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往更深处,完全置身于小孩思维的角度去做一些思考呢:
1、老师算不算植树者的一份子?如果算的话,题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倘若不算,怎样去对孩子解释老师在题目里的身份?
2、折射出我国现行教材,特别是幼小教材,蛛丝马迹里都充斥着成人世界里的陈腐垃圾,编写者很少能真正弯下身子,置身在孩子的角度去思索、求解一些问题。
3、教材有些问题,而我们的课堂教育则更脱不得身,围绕着应试的大棒,所有的课后练习题目,都追求着千题万题统一定死的标准答案,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让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即使孩子有时有了一点想法,也要把孩子拉回到标准答案的轨迹上来。如此下去,中国的教育怎么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