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映象二三记之二
---大七孔
大、小七孔,是贵州省荔波的主打风景区。有熟悉的人曾有一比:说玩荔波的大、小七孔就像到了四川的九寨沟。此话不假,因为,荔波地区的地质地貌构成的原因,与九寨沟地区的地质地貌成因如出一辙,都是由高向低过渡的斜坡地带,并且两地的岩层质料又是一样,都是碳酸盐岩居多。所以,高山之上的溪流堰湖,以及水生植物,便在很多方面显现出极大的相同。
但贵州荔波地区的地质地貌又与四川九寨沟具有极大的区别,虽然同属喀斯特地形,可是九寨沟地处北纬33.62度,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斜面向四川盆地的过度地带,即属于我国第一地形台阶的坎前部分;而荔波地处25.42度,是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斜面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属于我国第二地形台阶的坎前部分。由于这个地理位置的级差,加上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地壳持续上升,特别是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早期,新构造运动对贵州荔波地区的新大陆进行强烈的掀斜式的抬升,为荔波地区喀斯特地形的发育提供了最完整的次生渗透性良好的断层和节理。所以可以说:在九寨沟,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地壳运动的表面,而在荔波,我们看到的可能更多的就是地壳运动变化的断面,是大地母亲断裂的伤口了。
这个看点,在小七孔不明显,而在大七孔,却实在是太显眼了。从大七孔景区入门处走去,一路上,两边山崖悬壁上,到处是地壳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留下的累累伤痕,到了天生桥景点,这种痕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天生桥,是喀斯特地形的典型地貌。据地质学家推测,一般说,天生桥发育于石炭系(距今360—290万年前)的灰岩和泥灰岩中,天生桥下的河道为第四纪晚期(距今1.2万年前)的地下暗河通道,后来地壳抬升,地下河下切,洞顶崩塌,就形成了遍布贵州许多地区的喀斯特地形独有的天生桥景观。
大七孔的天生桥,就是这样成因的自然景观。大七孔区域原本是一座完整的大山,山肚子里有一个巨大的石灰岩溶洞,后来由于地质变化,地壳抬升,山体侧面的山梁坍塌,于是溶洞就暴露出来了,地下暗河变成了明河,溶洞的洞顶就变成了气势雄伟的天生桥。
http://s16/middle/5eda4d5bg90bee404505f&690
http://s3/middle/5eda4d5bg90bee582f522&690
http://s9/middle/5eda4d5bg90befe32d258&690
http://s13/middle/5eda4d5bg74dfe3dfec5c&690
http://s6/middle/5eda4d5bg90bee80c5a25&690
http://s8/middle/5eda4d5bg90bee962a8b7&690
http://s5/middle/5eda4d5bg90beeaad7674&690
http://s6/middle/5eda4d5bg90beec52cd15&690
http://s14/middle/5eda4d5bg90beed3bd2ad&690
http://s4/middle/5eda4d5bg90beefc10d93&690
http://s1/middle/5eda4d5bg90bef1fdaa10&690
http://s2/middle/5eda4d5bg74dfe5f5a9e1&690
http://s5/middle/5eda4d5bg74dfe67f0fc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