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标签:
太湖西山岛自然风光绿色生态历史遗迹旅游见闻 |
太湖,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三万六千顷,茫茫烟水无边际”。太湖岛屿众多,其中最大的是西山岛,面积79.8平方公里。我们住宿农庄的老板娘不无骄傲地说:比香港岛还大!真的吗?上网一查,老板娘说的也对也不对,港岛面积曾经公布过78.1平方公里,
现在的权威发布是80.7平方公里。
即使未超过香港岛,西山岛也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
西山岛山峦起伏,奇石嶙峋,峰回路转,更因太湖的环绕而妩媚多姿。上岛三天,非常悠闲地游览了几个景点,虽似蜻蜓点水,却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陶醉其间。
消夏湾,一个好听的名字,传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携美女西施在此避暑消夏,因而得
名。
消夏湾是西山最大的湖湾,三面环山,背倚缥缈峰,面临太湖,据《吴郡志》记载:“消夏湾……周回湖水一湾,冰色澄彻,寒光逼人,真可消夏也。”明代大学士王鳌专为它写了一首诗:画船棹破水晶盘,面面芙蓉正好看。信是人间无暑地,我来消夏又消闲。
消夏湾湿地就在我们住宿的农庄对面,抬腿便到。
湿地的全称是“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在太湖入湖河道消夏江3.3公里长沿岸,建设了15.5公顷各类功能型湿地,治理周边4平方公里范围的农村面源污染。净化后产生的优于地表III类水的清水,一方面可以灌溉回用,另一方面还给消夏江补充清洁水,提升生物多样性。
所谓“各类功能型湿地”,即:第一道截留湿地,面源污染收集拦截的物理过程;第二道核心湿地,生物处理过程;第三道浅滩湿地,生命滋养过程。面源污染经过三道湿地拦截处理体系后,再进入消夏江,最终流入太湖,为太湖补充清洁水源。
我沿着木栈道走了一圈。
河湾蜿蜓,河水清澈,芦苇摇曳。
生态农耕园。农庄老板娘说,在我们这儿,不能放鞭炮,不能用化肥。
一幢幢一片片山水掩映的农舍,近看充满烟火气,远观却似仙气缭绕。
明月湾和雕花楼
明月湾,又是一个好听的名字,又是一个有着吴王夫差、美女西施传说的地方。《苏州府志》记载,"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民间传说是“吴王夫差偕美女西施在此赏月”。夫差到过的村落,得有多长的历史?
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是西山著名景点,数千米长的石板街、千年树龄的古香樟、古码头及多处明清建筑,是江南水乡农耕文明世代传承的生动写照。
进得村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棵冠如伞盖的古香樟。
这棵古樟,植于唐代,树龄约1200年,主干直径2米,树冠高约25米,历经火焚、雷劈,一侧主干成枯木,后发枝干倚背而生,民间戏称“爷爷背孙子”。
明月湾古码头建于明代,用256块花岗岩条石铺成,全长58米,宽4.6米。昔日,这个码头是渔民和商人起航、归帆的集散地,今天,它成为一批批游客观赏美景、慨叹历史、放飞心情的打卡点。
明月湾保留着黄氏、邓氏等宗祠,瞻瑞堂等清代民居,工艺精美的砖雕门楼、木雕长窗,展现了江南望族的生活风貌。
沿着这条青石板路,去看看。
邓氏宗祠的前身是裕庚堂,建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民国年间,邓家将其买下并改名为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更显眼的匾额——暴式昭纪念馆。
暴式昭(1847-1895)是清代九品巡检官,以廉洁爱民著称。他一心为百姓做事,还经常用微薄的俸禄接济西山的穷人,后来因为反映民意得罪了上司,蒙冤被撤职,随后全家竟穷得无米下锅。西山百姓佩服暴式昭的廉洁品格,感谢他的平日恩惠,全岛七八千户自发捐米捐柴,冒雪送到他租住的居所,一时传为佳话。
祠堂前立着一块花岗石碑,上面刻着“世上穷官谁与比,罢官不见炊烟起”。
瞻瑞堂,吴家老宅,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坐北朝南,建筑空间分割合理,附房功能齐备,为典型清代住宅。
黄氏宗祠、范蠡文化馆,走过路过,未及细看。
明月湾村口有一座清风亭,又称土地庙,原庙内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原庙于1966年被毁,现在看到的亭子于2005年重建。
亭内有一块刻着“明月湾古村保护整治碑记”的石碑,其中记载:自乾隆年间全面整治修缮后,明月湾有二百多年未再整修。直至2003年,政府组织人力,投入巨资,实施抢救保护工程,重点修缮了明月寺、黄氏宗祠、礼和堂
、伦敦堂等,于原址重建了邓氏宗祠、土地庙、更楼等,使明月湾重现古村风采。
雕花楼,位于西山堂里古村,占地约3亩,是西山众多厅堂中最著名的特大型古建筑群。
看一下全景图。
雕花楼原名“仁本堂”,取“以仁为本”之义,因其中砖雕、木雕精美而得雕花楼之美名。可惜走马观花,只浏览了大的色块和轮廓,未能观察细微处之精彩。
明月湾,雕花楼,各美其美。
石公山和林屋古洞
石公山是到西山必游之景区,它三面临水,岩石奇秀,翠柏葱郁,亭台楼阁高低错落,轩树桥廊疏密有致,湖光山色举目入画。
山不算高,我们踏着石阶,一路登顶。
站在山顶看远处的水天一色。
有一座亭子依山崖而建,上下的石阶很陡峭,亭前几乎没有平地,站在不同的高度、角度打量它,才看清它的全貌。
亭子旁的说明牌上写着“亭始建于北宋”。那么问题来了。杭州西湖的放鹤亭虽然是为纪念留下“梅妻鹤子”佳话的北宋诗人林逋而建,但由“元代陈子安始建”,接不上茬呀?
一线天,听着有点儿险要,但这座山太小了,实在险不到哪儿去。
倒是这块牌子上的说明文字更有分量——距今一亿年前后的地壳运动使地层产生断裂形成。
归云洞是石公山的又一重要景点,介绍中说“因原有石垂于洞口,如云方归而得名”,“原有”,现在已没有了。但“洞壁雕有观世音像和摩崖石刻”,确实是有的。
林屋洞是位于西山东部林屋山下的石灰岩溶洞,被誉为“天下第九洞天”。
形成于约3亿年前的石灰岩溶洞,洞龄至少2.5亿年,洞内“顶平如屋,立石成林”,洞中有洞,迂回曲折,加上明灭闪烁的灯光,景观奇幻。
出得洞来,沿石阶拾级而上,登上林屋山顶的驾浮阁。
所谓“驾浮”,意为凌驾于石林之上,如天马驰骋万里,似浮云遨游天地。据南宋李弥大《道隐园记》记载,此处原有一亭,名“驾浮”。而现在这座驾浮阁是“承袭亭名”建造的。
阁前有一巨石,上刻大字“湖天一览”。站在亭阁最高层极目远眺,果然,湖光山色、层林城廓,尽收眼底!
太湖西山岛,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前一篇:休宁五日
后一篇:瞻仰陵园祭先烈*游览古镇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