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美术馆很多,画展更多,你方唱罢我登场。我看画展却不是很起劲,因为是门外汉,往往看不出个所以然。
但昨天(4月18日)我去看了一个画展: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120周年特展。其实,对这三位画家我并不了解,连名字也是第一次听到,之所以突发兴趣,是因为在4月15日的新民晚报上看到一篇《笔下滋味:一蔬一果总关情》的评介文章,作者是上海知名文化人沈嘉禄。既然有行家指点,我就拿着报纸“按图索骥”,去领略了一番。
画展在位于岳阳路的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

绿荫掩映的岳阳路

上海中国画院大楼

画展入口处

画展宣传板

陈毅题写的标牌。画院筹备于1956年,正式成立于1960年,虽然陈毅已于1958年卸任上海市长,但仍为画院题写了院名。
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同是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受聘的首批画师,均以花鸟画见长,其中张大壮、江寒汀与陆抑非、唐云合称为“海派花鸟四大名旦”。
画展中展出的大部分是花鸟画。
左:《工笔紫藤》张大壮
1940年代
中:《柯似青铜根似石》来楚生 1946年
右:《荷塘鸣禽》江寒汀 1959年
沈嘉禄的评介未涉及三位画家的花鸟山水,我一幅幅看过来,也是不甚了了,只随手拍了几张“好看”的。
画展第三部分的标题为“鼎故革新”,前言这样表述:“画院的成立,使得画家可以专心从容地追求艺术,但如何令海派传统绘画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符合时代审美的需要,仍是摆在画院画师面前的一个问题。由此,以画院为主要阵地的上海美术界,开启了一段艺术创作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技法上的写实主义尝试。画院的一批老画家走进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尝试着用写实的画风来描绘上海地区人民生产建设的新面貌……以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等为代表的画院花鸟画组,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创造性地将农业丰收成果作为描绘对象,结合高超的笔墨技法,通过对果蔬、家禽、渔获的生动描绘,将海派花鸟画创作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左:《新豆涌到》张大壮
1974年
右:《带鱼丰收》张大壮
1973年
沈嘉禄这样评价《新豆涌到》:“张大壮仍以他稔熟的没骨画法画出新鲜蚕豆的饱满质感和清新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节豆荚都似乎在一笔到底的轻重起伏中完成,而豆荚顶端的蒂柄,恰似山水画中的点苔,有画龙点睛之功。更令人叹服的是,张大壮是用山水画的构图来安排这幅蔬果图的布局,解决了散装的蚕豆从麻袋中喷涌而出的平衡关系,成千上万的蚕豆从远景一直铺展到近景,仿佛要倾泻到画面之外,画家心中的欣喜也溢出了笔墨的局限。”而这欣喜,是对劳动者的礼赞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见过国画中的鱼、虾,带鱼还是第一次见。这幅《带鱼丰收》,“带鱼正从渔网里扑脱出来,渔网用黑线与白线交替勾勒,凌乱中显出一定的规律,疏密得当,灵动飘逸,略有勾连,动态十足。”为了使笔下的带鱼栩栩如生,张大壮在颜料的调配上动足脑筋,“他从菜场讨来新鲜鱼鳞,刮下来晒干,然后研磨成粉,和着颜料和胶水调匀,再涂到鱼身上。”听着沈嘉禄的讲解,我似乎在视觉和嗅觉上都感到了图中带鱼的新鲜。

左:《丝瓜/花猫》来楚生 1974年
右:《黑鱼》来楚生
无年款
这幅《黑鱼》是来楚生晚年较满意的一件作品,旁边附着文字介绍:“画面中仅用浓墨勾勒出一大一小两条黑鱼,横置在画面中央,不施任何水纹波痕。这种构图本是绘画大忌,但经来楚生极具风格化的笔墨处理后,竟有了似摆尾游动的动态效果。”这“极具风格化的笔墨处理”是什么?不懂的人还是不懂。沈嘉禄的解读是:“这幅画的构图借鉴了西洋绘画,浓墨简笔勾出的两条黑鱼,一大一小,以三角形构图求得平衡,但毫不呆板和机械。画家居然不施水波纹,但胸中有水,鱼儿照样游动。本来喜欢到处乱窜的黑鱼,因此多了一份从容淡定。”为什么国画中“大忌”的构图是借鉴了西洋绘画?因为“胸中有水,鱼儿照样游动”,是作者胸中有水还是读者胸中要有水?以我不专业的标准,这幅画“不好看”,为什么来楚生自己很满意?要了解其中的门道,我还没掌握“钥匙”。

左:《萝卜丰收大有年》江寒汀 1958年国庆节
右:《打猪草》江寒汀
1961年劳动节
江寒汀的《萝卜丰收大有年》也是沈嘉禄推崇的,那些白萝卜,“枯笔双钩,刚健硬朗”,那一对红萝卜,“看似随意地用了没骨法来画,却有淡妆浓抹之美”,使其“恰似舞台上的一对旦角”。看了这文字再去看画,果然活灵活现进来。而那幅《打猪草》,沈先生说让他想起了当年那句“猪多肥多粮食多”的顺口溜,我想起的却是一首小学时唱的歌:“弯弯小镰刀呀,是我的好朋友呀,割下麦子堆成山呀,心里乐悠悠呀。”看来,那个“热气腾腾”的年代熏染着各色人等,很难“躲进小楼成一统”。
这部分的画作还有卷心菜、茭白、毛笋、山芋、甘蔗……不一而足,带着泥土,带着露水,带着烟火气,与常见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相比,算是别开生面。这是“拓展中国画边界”的一种尝试,是某种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审美风气。它们能否成气候?能否在中国画的长河中占一席之地?回答肯定是见仁见智。作为门外汉,在行家的引导下我看到了新鲜,而且这些作品,这个画展,真实地记录和展现了某段历史的某个面,了解一下大有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