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 读刘正权《再笨一点多好啊》

(2009-04-21 06:41:41)
标签:

杂谈

读刘正权《再笨一点多好啊》

何红霞

《再笨一点多好啊》,这个书名有一股孩子式的抒情意味——小忧伤;小无奈;小叛逆;小偏激而不失聪颖。很抓少年们的心。将其定位为“最具中学生人气的微型小说名作选”是非常恰当的。其中收录的精巧雅致的六十八篇佳作,我认为同样适合成年人阅读。我对那些成年后依然保持童心的人一直是信赖、亲近和喜欢的,我确认是他们儿童般的简单护住了与生俱来的善良,他们看世界的眼睛是透明清澈的,他们感觉世界是那么美好,那么生动有趣,因为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认定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和人一样有思想、知冷热、晓痛痒。这会让生活增加多少趣味和诗意啊。

但是,《再笨一点多好啊》不是童话,它有更深层次的内容。看似简单短小的故事,却深藏一股对世事解构的力量。的确,写作有时候就像制造陷阱,用朴素简单的词,将他们引向深渊。——“在小事中挖掘人性,在人性中质疑生活”,作者刘正权是完全具备这种能力,而且深黯其中技巧的。刘正权的写作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领域,他一下笔,就直击别人没有的感受和角度,让我佩服不已。

首先是意义和思想。刘正权的作品呈现的主题,或者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都有明确而积极的指向。作者从生活中将故事准确地拈出来,娴熟的文字操作更让他的情节冒着咝咝热气,吸引人跟随他走向“深渊”。在《听蛙》这篇作品中,“我”带着从未见过真正的青蛙、听过真正蛙声的儿子回到乡村,却从“大哥大嫂”口中得知村民们“顺应市场经济”将青蛙和蛇都捉去卖钱了,最后“我”和儿子只有失望而归,去电脑里查蛙图在CD中听蛙声。这种情况是真实的,因为我也有乡村生活的经历,而且至今也没有和乡村断去联系。其实这个简单的故事并没有新意,这种“事实”也是很多人都知晓的,但是且看,作者用这个精心设计的普通小故事一层层地解构并抵达——青蛙和蛇的数量急剧减少是表面的;生态的缺失,环保问题是第二层次的;市场经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现代文明对现代人心灵故乡的侵犯,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更深的内核。而有着此类表现和剖析的作品,在刘正权的作品集里比比皆是,像《英雄》《搭桥》《一个人的演出》《清明》等等,甚至构成了他文本的整体风格。

然后是深厚的乡土基础。《再笨一点多好啊》一书中,有一辑为“灵魂的村庄”,集中了他十六篇纯乡土题材的佳作。每一篇都散发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每一篇都打造得精巧清新。刘正权的生活一直和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村是他的土壤,也是他写作素材的发源地。那么多的农谚,俗语,如“杨杈打兔子,尽在空里使劲”、“男大十岁不为大,女大一岁就像妈”、“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等等,在他的文本中像溪水一样活泼跳跃,闪着民间顺溜溜、乐呵呵的烟火气息。他的语言也更加追求地方特色,如在《雨夹雪》中,他写到:“好多年不下雪了,陡然来十天半个月的雨夹雪,会把人冻苕的。”在《不挣窝心钱》里写桌上的菜寒碜:“泡青椒、腌嫩韭,外加一盘盐黄豆,一个睁眼睛的菜都没有。”那种活生生的现场感,乡村人苦中找乐的欢喜劲头,一下子就出现在眼前了。

再就是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构思。读罢刘正权的作品集,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而我觉得,想象力是有很多种延伸方向的,小说的思维方向和散文的思维方向就不一样。小说更注重情节的设计和推进,而微型小说更甚——因为短小,对矛盾的处理要更加集中,对情节的要求更加精练,对立意方面要更准确和清晰。刘正权写作的素材很多都来自身边的生活,低头可寻、抬头可见、触手可及,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加工、虚构和想象。但他照样驾熟就轻,将故事处理得风生水起。要么层层推进、高潮迭起,要么出其不意、让人拍案叫绝。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作者的语言。新闻似的简练,民间的幽默、诙谐,孩子似的俏皮,还适当地融入了一些时尚元素。这些构成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没有长久的探索实践、潜心“修炼”和“与时俱进”的勇气,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

我喜欢这本书。它让我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生活、思考或者写作,即使遭遇的都是身边的日常,即使是瞬间的触摸,也可以避开表面的花纹,找到民间叙事的入口。即使是陌生地掠过,也可以避开浅薄,精确地找到匆忙相遇的那个人、那件事的穴位,刺穿他,治愈他,也疗救自己。刘正权用积极的笔触,引导真善美。在缤纷的世界里,让我们对未来和生活继续怀有美好的理想。我们依然适当地控制自己,用文明的教养,用优美的艺术,用干净的食物与整洁的衣饰,用纯真的感情、用道德的习惯……我们不用担心因为瘦身而失去力量。力求完美,就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生命的尊贵与华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