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剪纸艺术家王计汝简介

(2009-02-25 01:31:21)
标签:

杂谈

沙龙茶客:                     

剪纸艺术家王计汝简介

                      一片灵心为剪纸                   

 (记中阳县庞家会村剪纸艺术家王计汝)

文/冯玉应   图/穆茗堂主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不用看纸,不用瞅刀,与人聊天的功夫,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猫、小狗、小鸡便呈现在人的眼前了。在慕名前往中阳县庞家会村著名剪纸艺人王计汝家时(穆府按:王计汝女士最高荣誉为唯一获得国务院2007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根据以往对剪纸的了解,这样想象着剪纸。

    走进王计汝家的院子,见几间简陋的屋子和四周整洁的平房极不协调,屋内的陈设更是简单的让我无论如何也和她的名声联系不起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标准的以农为生而又过得极其艰难的家。

剪纸艺术家王计汝简介

[穆茗堂-壶朋茶友艺术沙龙原创专用图片、请勿转发/沙龙平台建设中]

 

    王计汝是一位朴实的农妇,衣着打扮流露着生活的困难,眉间心头刻满了岁月的艰辛。面对我的到来,她有些局促。得知我受文联委托,想了解她的生活、她的剪纸时,王计汝进行了以下一些内容的谈话。

    王计汝今年58岁,饱尝了人生诸多的艰辛和不幸。

    1947年9月她出生于中阳县车鸣峪村一个贫寒的家庭,只马马虎虎上了三年小学。11岁那年腊月,父亲不幸去世。12岁那年,不堪重负的母亲疯了,留下比她更小的先天傻子的弟弟与她相依为命。在好心的街坊邻居的艺术人生照顾下,王计汝艰难地捱到17岁,嫁给本县庞家会村同样老实巴交的丈夫。

    生活似乎是有了着落,殊不知又成为另一段艰难生活的开端。独生儿子12岁时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耗尽了王计汝两口全部的心血和劳动所得之后,37岁时终于撇下老两口而去,少年丧父,老年丧子,让她几度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是剪纸,让她无聊的生活中有了一些寄托,是剪纸伴她走过艰辛酸涩的人生之路。

    8岁时,还没有疯了的母亲教她剪纸。那时候心灵手巧有剪纸的手艺,是一个姑娘家非常引以为荣的事。剪纸的花样子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逢年过节或谁家喜庆之日,这些剪花就贴满窗格子。心灵手巧的她十岁时就能剪一些简单的剪纸,受到村里人的称赞。母亲疯了之后,无聊而伤心的她只是把剪纸当作一种寄托,一种消遣。出嫁之后,她的天赋也只是用在给村民们办喜事时尽义务。为了给儿子治病,她曾以一张剪纸8分钱的价格不停地剪啊剪,剪了好几个春夏秋冬,直到两鬓染白,老眼变花。

剪纸艺术家王计汝简介

[王计汝女士剪纸作品《枣山娃娃》/穆茗堂-壶朋茶友艺术沙龙原创专用图片、请勿转发]

 

    直到去年,为了还清儿子生前治病欠下的债务,57岁的她还去太原打工——给一个她到现在也叫不来名字的某某民间艺术策划中心剪纸,具体地说,这家公司在江南购进大批“刻纸” (一种非手工剪出的纸花)出售,每天带她到省内各高校现场剪纸,当那些年轻的大学生对她手中的“神剪”佩服备至、对中国民间艺术大加赞叹时,老板就会及时叫停她,推出整箱整箱的“刻纸”出售……两个月后,老板承诺每月千元的工资只付给她一半,除了开支已所剩无几的她不得不返回家乡。

    听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旧时街头,那些卖狗皮膏药的人拉的那只猴子,不过在这里,受到亵渎的可能不仅仅是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或许还有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还有,人类的良知。

    说到这里,老人有些感伤,于是我把话题转到她的剪纸和她这些年所得的荣誉上。

    叹了一口气的她于是从箱子里抱出一摞子荣誉证书来。我仔细数了一下,共有38个,据她说有些她外甥拿去叠玩具了,又有些被其他同行“借”走了。还有一些由于参赛组委会要让她交一定费用才能领荣誉证,于是手头常紧的她干脆不要了。当我让她把大奖挑出来时,她将那些奖状、荣誉证中的大块头的东西全捡出来,哭笑不得的我一边解释大奖是指级别高的奖励,而不是大纸张的奖状,一边自己动手在其中挑选。

    王计汝获得的国家级的奖励共14项,省级奖励24项,包括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中国文艺金爵奖”,中国剪纸艺术协会颁发的“纪念安徒生诞辰二百周年中国童话剪纸艺术大赛一等奖”,“南京首届中国民俗吉祥艺术节剪纸刺绣金奖”,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书画最佳奖”等。

剪纸艺术家王计汝简介

[左一为王计汝女士/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不仅剪纸,在面塑、刺绣方面,王计汝老人也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的奖励。2004年,文化部授予她的面塑“鸳鸯戏水”为“民间艺术一绝”。2002年,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她的“枣山娃娃”为“民俗风情剪纸、面塑一等奖”等。

    这许多荣誉证书中还有几份“会员证”,它们分别是总部在纽约的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民俗艺术委员会制发的“会员证”,该证称她为“剪纸、刺绣、面塑艺术家”。还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证”等。

    刚收拾好这些荣誉证,王计汝又拿出一些新近的剪纸,这些剪纸让我大吃一惊,我很快就走进她用剪刀剪出的这些鲜活的生命当中,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震撼了我。

    她的剪纸异彩纷呈,花鸟虫鱼、风俗神话、村夫鞭马喝牛、新妇偕夫还家,无不惟妙惟肖,其中一幅一个少女坐在月下想心事的作品,最令我赞叹不已,这令我想起所有青春少女对生活应有的渴望,难道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少年时也有过这样的向往?

    从图案内容上看,这些剪纸有许多是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如“竹报平安”、“喜上眉梢”、“福禄寿禧”,还有用大自然中许多吉祥物托物寄情的,如佛手、桃子、石榴象征多福、多寿、多子等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或许是苦难的生活让王计汝老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她的剪纸在造型完美,秀丽多姿之余,感情充沛,主题深刻,深厚中有细腻,纤巧中显纯朴。生活已经让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出想要的境界来。

    说话间,王计汝拿起剪刀又剪了起来,只见剪刀上下翻飞,左转右转,一幅山神图顷刻跳出她的腕底:只见山神居中,两边是手执彩扇,脚登祥云的侍女,有代表山神爷统管的花、鸟、兽、鱼……

    临别的时候,她硬要把这幅剪纸送给我。我婉拒了,我不想借用叩问艺术的名义去揩艺术的油,尽管酷爱艺术的我很喜欢这幅作品,尽管我也发现老人是真的想送我,尽管在王计汝老人身上这样的事已然发生了不少。

原文作者:冯玉应(中阳一中教师)

穆府后记:

 

    王计汝女士是唯一一位获得国务院2007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穆茗堂主原本打算在访问过王计汝女士后写些自己的感受心得,但在看过冯玉应先生的文章后,觉得再写就有些多余了。

    一来,冯先生成文是真实的,这点,从自幼便熟悉王计汝女士的同村人口中已经得到证实;二来,冯先生下笔是中肯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有同与堂主相似的感触,几位老艺人简陋的近乎窘困的生活现状,却丝毫未能有碍于他们对剪纸艺术及美好生活前景的表达、憧憬。

    有鉴于以上述原由,堂主决定以冯先生文章为王计汝女士的简历,时至发文之时,还依旧能清晰地回忆起与几位老艺人那些日子里交流时的所见、所闻、所谈、所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