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度唯一最爱的网文------【天竺奇谭】。

(2012-12-20 10:57:53)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


作者:青泥。

出版物名称:梵歌引.世间月

网上有诸多不错的书评,转摘了一处在此。

-------------------------------------------------------


奇谭随笔

——BY 茶馆-咖啡

 

关于评论,已经偷懒了很久了。

总得写点什么。如果想要更好的评论这部小说,或许应该去补习一下有关印度的东西比较好。但是那样难免会忘记了最新鲜的想法。所以,还是不要找借口偷懒吧。

对于印度教的古老神话,我几乎是一无所知。关于印度文学的种种美妙,我几乎是从无涉猎。所以当初看着这样一个小说名,曾一度产生退却之意。怕那些印度人难以念出的扭口的名字,怕那些华丽灿烂的场景,怕自己读不下去。

——无论如何我会将它读完。

 

在意识到他自己的存在之前,他首先意识到的是包裹着自己的那团混沌。……直到有一天,他终于猛然意识到这些祈祷的对象是自己。由于这个发现,他才开始思索“自己”是什么。

我被这样一个开头惊艳到了。或许是从叙述中回忆了起了什么,或许是根本就未曾忘却某些东西,或许这是神和人共通的原始记忆。从混沌中醒来的神识,经由少女的命名而具有了形体,新奇的张望世界,开始奔走在森林和天空。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带着宿命的气息和远古神话的自由。

我被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折服。

我决定无论如何将它读完。虽然它有60万字,虽然它有扭口的印度名字。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文笔是什么。一度以为自己懂了,比如贴切的形容,精巧的词句,比如朴实的叙述,比如文字间流淌的意境,比如牵动读者心情的从容。后来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不懂。大抵上最后的最后,归结于一种审美的享受吧。而美是很难定义的。

毫无疑问《天竺》的文笔非常美。

清新愉快,洒脱自在,如童话,如低语。或许印度小品文学的满口余香便是这种感觉。我喜欢湿婆初次具有了形体的体验:

他升到了森林上方,踩着最高的树尖,朝微白的天际看了一眼,也看到了森林边缘燃起的小小篝火。有个瞬间他想去看看萨蒂,看看她是怎样生活的,但他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他看了一眼黎明的天空。在过去,他一直以那样的高度俯瞰起伏的大地、河流、高山和海洋。现在他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感受它们了。

他再次快乐地大笑起来。那笑声透过云层,最后在遥远的地方化成阵阵闷雷。他跃了起来,影子动物们爆发出无声的欢呼,跟随在他身周。他朝等待他的广阔世界奔去。

我喜欢毗湿努三步跨越重重世界的描写:

男孩笑了笑,转身走上自己的道路。

他跨了一步。山影、田野和道路在水波般的光线里摇曳变换,变得色彩鲜艳明亮起来。

他又跨了一步。隔在各个世界之间的重重大门在他面前轰然大开。无尽的光辉在他面前展开来,他抬头看到了建筑在山峰之间的四象之门。在门背后,云彩里露出了金色的宫殿。

他最后跨了一步,这一步让他迈进了那云中的宫殿。

这是纯粹的描写,既有外在的宏大,又带着人物内心的喜乐。前者给人自由奔放的外在享受,而后者给人清新洒脱的内在体验。文字的双重意境在这里使用的极好,叙述本身携带的哲理思辨便无形中放大,不那么枯燥乏味,带有美学意趣。我不知道青泥是否受了神话的启迪才能拿捏得如此美妙,无论如何,那都是一个宝库。

珍宝在前,我一定要把这个故事看完。虽然它有60万字,虽然它有扭口的印度名字。

他们是神灵吗?他们具有人的血肉人的感情。

他们是仙贤吗?他们受到正法和规则的束缚。

他们是大能吗?他们也有缺点和不得不遵从的宿命。

神话中的人物在小说中得以重生。他们的名字镶嵌在传说中,灵魂却得经由作者的手来塑造。所以有了萨蒂的坚忍活泼,有了因陀罗的骄傲,有了月神苏摩的真情一片。一个个的片断如珠如宝——可以感到作者怀着怎样的爱和热情来塑造那一群人。

但我仍然觉得不够。

因为他们始终缥缈无依。

珠宝般的片断很华丽,然而也仅仅华丽如神灵的贡品,缺少真实的血肉。萨蒂对湿婆的爱更类似于小女儿的依恋,之后的坚持又带有执著的疯狂意味。达刹这个父亲似乎只是一个概念,我几乎感受不到他对于女儿的包容和爱。几乎是感情化身的月神苏摩大概会成为所有人的偶像,然而无论是他对爱情的执著还是对兄弟之情的忠诚乃至最后悲剧般的死亡,都像是为了完成宿命所必需的仪式。

相比萨蒂和湿婆度过的那段逍遥日子,我更喜欢因陀罗失忆之后在小村庄那段生活,喜欢他对着愕然的老对手伯利喊:“你以为你谁啊!”

相比萨蒂带着失去力量的湿婆艰苦的旅行,我更喜欢天乘带着复活了的云发那段荒诞的行程。

神话其实并不仅仅是神话,它是从人的苦难和希翼中诞生的奇想。尽管神话人物被赋予了种种能力,其血肉还是源自于人本身。他们活在荒诞和现实之中,因而具有无比的魅力。但追根究底,他们必得经由作者赋予血肉灵魂,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物。

正如同创世神创造了世界却又失去了对世界的掌控。我喜欢看到作者创造了人物却又失去了对他的掌控。他们是作者的孩子,而并非作者的木偶。

所以我开始感到厌倦了。

在嗅出了作者存在的味道的时候,在发现这个世界并非活生生的东西而是一场木偶戏的时候,在看穿那一个个珠玉般的片断只是亮晶晶的死物的时候,我开始感到厌倦了。

但是我发过誓,我一定要把这个故事看完。虽然它有60万字,虽然它有扭口的印度名字。

这是爱情故事吗?我觉得这是寓言。

这是一篇小说吗?我觉得这是诗歌。

这是神话的史诗吗?我觉得这是记忆的碎片。

我终于把它看完了。

却没有想象中的轻灵解脱,没有期待中的浩瀚宏大,也没有经历浩劫之后的回味悠长。我感到闷闷的,不可言说。故事的前一半调动了某种情绪和期待,却在后半段渐渐消磨殆尽。

一部关于印度诸神传奇的小说,却缺乏正面的诸神战争的描写。在酝酿了那么多关于战争的侧面情绪之后,却简化成了人们口中的流年岁月。在塑造了一个个英雄般的人物之后,却没有看到他正面对敌宿命的恶龙的景象。在描写了一个让人咬牙切齿的阴暗人物之后,他却渐渐消失淡化成了路人。在担心了那么久的女主的自焚之火之后,竟然是从别人口中听说了她的结局!

这怎么能让人不压抑!怎么能让人不愤怒!

之前的酝酿,细节的烘托,情绪的铺垫,那都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什么呢?

难道仅仅是从记忆的碎片中寻找支离破碎的感情吗?

仅仅是从诗歌般的语言中感受异域情调吗?

仅仅是从寓言般的片断中捡拾灵感吗?

我终于把它看完了,却闷闷的不得疏解。

不是因为它有60万字,也不是因为它有扭口的印度名字。

回头看看,我仍喜爱故事开头那些想象丰富意趣横生的描写,仍喜爱那些寓言般精巧简练的片断,也仍喜爱那种扑面而来的异域情调。

回头看看,这些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宏大如史诗般的神话传奇。

或者说这是一篇同人,因为它依托于神话本身的世界构架,再造于那些原本就存在的人物。

但它仍然首先是一篇小说,而并非短篇集,并非叙事诗,并非寓言谐趣故事集。就如同神灵也有不得不遵从的宿命一样,小说也有不得不遵从的规律和正法。这规律便是人物的血肉,故事的讲述方式,以及世界的完备。

正因为脱胎于印度神话,所以世界的完备这一点在神话层面是完整的,作者的功夫做得很深。但也正因为是印度的环境,在点滴的细节上就欠缺了真实感。就好像我们参观泰姬陵,惊讶于它的宏大精美,而作为生活在那里的人却可以毫不在意的坐在门口白石头上练摊卖鞋子。这是内部和外部的区别,没有办法跨越。所以文中的描写虽然细致而蕴含感情,却总有一种浮光掠影般的虚幻。青泥很爱十二国记,很爱冰火,我在想,十二国记和冰火中的环境,那些神兽,道具,场景,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真实?如此毫不在意举重若轻的真实呢?

正因为脱胎于印度神话,人物的原型有了依托,但也正因如此,人物的灵魂有了局限。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并不是人物,而仅仅是寄托了作者愿望的演员,虽然演技精巧,却仍是在布景下表演。因为很多片断是为了表现某种情绪而设想出来的,纵然精巧,仍难免急切匠气。甚至有时候,因为作者的急于表达或者一厢情愿,扼杀了人物原本生出的血肉和灵魂。这在主角身上非常明显,萨蒂对爱情的执著近乎病态,而湿婆的迟钝未免也太既定俗成。相比之下配角就灵活的多,比如云发和天乘,正因为他们不重要,所以他们得以自由的发展,因而更有血性和灵性。比如因陀罗落魄之后的体现,因为不需要做出天帝的光环,作者便能更加放松的写他的自在,其英雄的本质反而更加明显。相比之下在早期,月神念念不忘的那个摘下王冠拍自己肩膀安慰的天帝,似乎仅有这样一个概念化的兄弟举动来证明。

正因为脱胎于印度神话,故事走向和前因后果已经确定了。但是如何讲述却在作者自己。世上没有不好的故事,只有讲不好故事的人。从青泥的文笔看,毫无疑问她知道如何抓住读者的感情,如何利用字面下的意思来勾动读者内心深处,但同样太依赖于这一点。要知道勾动了情绪就会同样带来期待,这是代价,也是需要偿还的罪责。在引动了读者情绪的开始,便如同一个祈祷开始生效,你便对这份情绪有了责任。需要细细引导疏通,在适当的时候爆发。这个故事缺少引导的指向,同时缺少爆发的汇聚点。

是胆怯吗?是不知如何是好吗?正如同我刚才的愤怒,每当酝酿到了需要爆发的时候,文字便跳转开,开始从另外的角度闪烁其词。如此一而再再而三,让人烦闷不已。

另一方面,在男女主感情的爆发点,作者不吝词语的作了大段的铺陈和渲染,把前因后果前后左右点的明明白白,几乎声嘶力竭。这也令人烦闷。大段的独白未必有一个细节来的感人,而一个自然而然感人至深的细节恐怕要积年累月的思考和生活才能得到。

其感人是因为美,其美是因为真。真的东西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和渲染,它朴素而自在,就在身边,转身可得。

童话能有多自由?

神话能有多少想象力?

荒诞与现实之间有多少空间?

我终于把它看完了,它有60万字,它有扭口的印度名字。

我需要感谢作者,因为它很美。

我需要感谢作者,因为它仍有缺点,使人思考。


---------------------------------------------------------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