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渴望”开启智慧之门
今年40岁的王福志家住河北省昌黎县团林乡潮河村,因为家贫,他只读了一年高中便辍学了。辍学后的王福志与本村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女孩儿结了婚,婚后一直在家乡务农,农闲时做些水产品小生意。1986年,他们的大儿子王京出世,因为整天忙于生计,夫妇俩没时间像城里人那样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王京1岁半才学说话,3岁多了还吐字不清,5岁时才认了几个阿拉伯数字。
经常在外面做生意,王福志也算是见过些世面,知道城里孩子上学前都要上幼儿园,认很多字,看自己的孩子那么“笨”,他很着急,想把王京送进幼儿园,可当地农村根本没幼儿园,城里的幼儿园又不肯收。王福志急了,决定自己教,可从哪儿教起呢﹖
当时王福志家有台黑白电视,每天18时30分的动画节目是王京必看的,《恐龙特急克塞号》《熊猫京京》《蓝皮鼠和大脸猫》他都喜欢,但动画片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王京每次都是意犹未尽。王福志灵机一动,给儿子买了一些动画片的画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动画片兴趣正浓的王京对画册中的图片和文字同样着迷。父母为他讲这些画册的时候,无意中教他一两个字,他竟记得很清。王福志看到了希望,每天试着教他认字,几个月下来,王京居然能认100多个字了。但因农活儿太忙,还要做水产品生意,王福志夫妇根本不可能全天候地陪伴儿子,王福志就骗他说,学校里有很多好看的书,但只有聪明的孩子通过考试才能到学校上学,而要想聪明,必须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这番话让王京充满了上学的渴望,只要爸爸妈妈收工回家,他就缠着他们要学知识。
王福志夫妇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能给儿子提供的书本画册也有限,他们就趁带儿子外出的机会培养他爱思考的习惯。有一次王福志带儿子去赶早潮,他问王京:“你知道海水为什么会涨潮吗﹖”王京不知道,让爸爸告诉他。王福志说:“我回家后再告诉你,但你必须自己想5个原因来换,对不对都行。”王京想知道答案,想了一路,一回家便把自己能想到的五个原因都告诉了爸爸:“风把水刮上来的,太阳把水晒上来的……”
尽管王京的回答完全不着边际,但一次次类似的训练却让他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为什么法国梧桐长着大叶片,松树的树叶却像针一样﹖为什么人两条腿能站稳,桌子却不行﹖太阳有多大﹖月亮为什么绕着地球转﹖……”他的问题千奇百怪,王福志经常回答不上来,为了应付儿子,他不得不拿起书本开始学习。
仅仅一年之后,王京的知识就比同龄的小伙伴们“渊博”多了,而且表达能力也明显提高。
猎豹一样的速度是鼓励出来的
王京6岁那年,王福志终于找到了一所愿意接收他的幼儿园,可问题却随之而来。上幼儿园一个月后的一天,王京一回家便闷闷不乐地对爸爸说:“老师罚我站了,说我不好好听讲。”“你为什么不听讲呢﹖”“他老是讲1加1等于2,没意思,我就和小刚说话了。”看来王京的确犯了错误,可“护犊子”的王福志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说:“我就知道我儿子最聪明,一学就会。不过老师批评你也是对的,因为好多同学没你学得快,你那样做会影响他们。如果觉得老师讲的你都学会了,可以预习后面的功课呀”
第二个月的月考,王京考了双百,王福志一看他的课本,早翻到十几课之后了,而且所有的习题都做完了。王福志想,学前班的课本与一年级的也差不多,重复学几遍肯定没意思,不如让他直接上一年级。可小学校长一听王京才6岁,不太同意,王福志软磨硬泡了好几个小时才打动校长。得知自己要到一年级学习了,王京很高兴,王福志却给他泼冷水:“你没读完学前班,同学们又比你大,如果不努力,可就考不了双百了。”“那我就像豹子一样快地学,把他们全抛在后面。”看着王京一本正经的样子,王福志一阵感动。
儿子上一年级后,王福志开始琢磨儿子的课本,发现里面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比如,《春晓》一文后面的生字晓、眠、觉、闻、啼。这种编排,每个字都要通过一遍遍地抄写才能记住,他把顺序颠倒了一下,变成了眠、闻、啼、觉、晓,然后让王京发挥想像,组成一句话。王京写道:春眠我闻到了鸟啼,不知不觉天晓了。抽象的字一下子变得鲜活了,不仅好记,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词语搭配和造句能力。王京写字太大,老师罚他重写10遍,可字写工整了,速度却太慢,有时候只注意横平竖直了,一个字写了好几遍还是记不住。这种流于形式的学习有什么意义﹖王福志产生了怀疑,觉得大量的笔头作业成了孩子的负担,不仅会让孩子身心疲劳,注意力分散,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减弱。
一天放学后,他让儿子做了个试验。他告诉王京,把今天新学的功课用最短的时间写完,不要求工整,但要写得快,记得牢,完成得好就奖他一套《猫和老鼠》画册。王京一听高兴极了,平时两三个小时才能写完的作业,这次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而且记得非常清楚。
成功的试验让王福志坚定了信心。“我就要让孩子像猎豹一样敏捷,成为班里的快速反应兵。”他决心先从写字上锻炼儿子的思维速度。为了实施自己的计划,他又找到王京的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请求老师让王京少抄几遍课文,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可以潦草一些。老师挺开明,默许了他的请求。有了老师的支持,王福志立即投入了自己的计划。第一步,他让儿子学写行书。王京兴趣盎然,进步神速,写作业的速度大大提高,每天都能节约大量时间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因为提高了学习效率,王京在班里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完成作业的。期末考试,王京第一个交卷,而且考了双百。可有得必有失。考卷上王京的字一塌糊涂,“妈”写成了“女马”,数学题没有做题步骤,直接写出了答案。妻子看了着急,王福志却不以为然:“这就是精兵简政。不写不等于不会,只要他的思维速度上去了,什么都可以做成。”
事事讲究速度,王京有了更多的玩耍和休息时间,他对学习始终充满了兴趣。“豹的速度”成了王福志的教子法宝。
“被窝里”教子,9岁儿子轻松读完小学
因为学习速度和效率提高了,王福志又产生了让王京跳级的念头——他觉得让儿子按部就班地跟着学校的进度学习太浪费时间了。可跳级就意味着王京必须在一个月的寒假里学完四本书,即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语文,这样大的学习量王京是否能够完成﹖王福志心里没底。
他首先要做通王京的“思想工作”。他问儿子:“你知道《咏鹅》的作者是谁吗﹖”“骆宾王。”儿子说。“可你知道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几岁吗﹖才7岁。”“真的﹖”王京很惊讶。王福志话锋一转,说:“古人7岁就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你能不能跳一级,开学直接读二年级﹖”“跳级”两个字让王京很兴奋,他郑重地对爸爸说:“我要跳级。”
就这样王福志顺利地和儿子签订了一个特殊“协议”:寒假期间,其他时间可以随便玩,但早晚要和父亲一起学习,半个月内学完两个学期的80篇课文,平均每天5篇,春节前后几天不学习,剩下的时间学数学。当天晚上计划就开始实施了。王京钻进被窝后,迫不及待地捧起了书本,第一篇课文《春天》他一口气就读完了。“这么厉害,都认识﹖”王福志故意做出很佩服的样子。“这有什么难的,上面有拼音。”王京说。“注意,课文后的生字表里没有的字,只要你没学过的,也在考试范围内。”“没问题”王京很自信。课文读完后,他立即开始看生字,“冰雪融化……”眼睛紧盯着书本,一边嘟囔着,一边用手在褥子上划着每个需要记住的字。半小时后,他合上书对爸爸说:“你考吧。”
“春,春天的春,春风的春,春风吹来了。” “冰,冰雪的冰,冰冷的冰,冰雪天我们去捉鸟。”
“融化,冰雪融化的融,暖融融的融,春天冰雪融化……”王福志一下子念得太多,王京有些不知所措。王福志学着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语气说:“不要紧,休息一会儿。”王京立即在头上画了一个圈,说:“想起来了。”
第一次考试的结果,王京得了100分。王福志还想给他讲讲课文的意思,王京却说:“不用你讲,我全明白了。春天到了,天暖了,树发芽了……这篇课文写的是春天的美景……《辛勤劳动》写的是农民劳动的事。”
自学出奇的顺利,为了能早点出去玩,王京甚至要求每天多学两课。就这样,两本语文书他们提前学完了,春节刚过他们又开始学习数学。十几天后,四本书全部学完。王福志又费了不少口舌,终于说动了校长,王京一开学就坐到了二年级的教室里。刚开始王京学得并不顺利,第一次语文测验只得了85分。那天回家后他显得很伤心,王福志看过试卷却高兴得不得了:“儿子,你太厉害了,我以为你会不及格呢,少上一年还能考这么好,真不简单。”然后又给儿子分析没考好的原因:“咱们学得快,复习巩固的时间少,对学过的生字光会写,会组词造句还不行,还要学会灵活运用。”为了给儿子信心,王福志还补充说:“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没有一个人语文得满分呢”
“真的﹖我一定要学好语文,考满分。”王京的脸上又充满了希望。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王京的成绩提高很快,期末考试取得了数学100分,语文98分的好成绩。第一次跳级让王京有了成功的体验,他希望再次跳级。第二年暑假,父子俩又利用早晚在被窝里的时间,啃完了两本数学和两本语文,一开学,只有7岁半的王京便坐进了四年级的教室里。经过跳级,王京在三年内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
我的梦想我掌握 。
因为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王京初中阶段的学习很顺利,他虽然贪玩、好睡,但学习效率奇高,几乎过目不忘。初中毕业后,12岁的王京顺利考入昌黎一中,开始向更高的目标——清华大学奋斗。2000年,年仅14岁的王京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数学第一名,校长张国光对他非常器重,想让他考中国科大少年班。当时已是3月份,离高考只剩3个多月。刚读到高二的王京被调到高三,3个月内学完了高三全部以及高二剩余的课程。高考结果,他得了560分,虽然还进不了科大少年班,但远远超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中国科大的老师得知他的情况后,想破格录取他,但王福志没有同意。第二年高考,王京考了647分,加上曾获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所给的附加分,总成绩657分,被清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录取,可王京的志愿是计算机专业,他放弃了这次机会。
2002年,王京再次参加高考,取得了683分的好成绩,并被他理想的专业——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录取。有人说,王福志培养出王京是误打误撞。但接下来的事实却消除了人们的疑问:在王福志的精心指导下,二儿子王凡刚满10岁就上了初中二年级,而且成绩优异。同时,王福志完成了17万余字的教子手记《孩子向前冲》,并于近日由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孩子向前冲》的首发式上,王福志一天之内签售该书近千册,并做了“怎样让孩子向前冲”的首场报告,他总结说: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爱的结果。孩子第一需要的是亲情,第二需要的才是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家长有小学文化就足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