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清语原创医疗药品费用内幕杂谈 |
分类: 清语原创杂论 |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一种药品从出厂价到医院终端销售价,中间各个环节利润高达2000%以上。这项调查源于到济南出差的张先生。张先生到济南出差时,慢性支气管炎突然发作,在当地诊所输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一看药费单张先生吃了一惊,在北京,输同一种厂家、同一种包装、同一种规格的药品近40元,而在这里才将近10元钱,二者相差4倍。张先生问了当地的医生,当地医生说,药价不高的原因是源于他们是从医药批发公司进货,所以价格比较低。
记者随后对山东各经销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医药批发公司进行了调查发现,该药出厂价是0.6元每支,每盒6支,医药批发公司每盒给诊所售价3.85元。
在北京隆福医院,记者发现和山东同一厂家、同一包装、统一规格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标价为12.65元。工作人员称,药价均是按照北京的统一招标价格执行的。
为什么同一种药品从医药批发公司进货与招标进货有那么大的区别呢?按理说,招标过来的药品价格应该更加合理才对,但为什么却恰恰相反呢?
随后记者找到了该公司的销售代理公司,该公司人员道出了里面的内幕。一支0.6元的药品,公司卖给医药代表是4元,中间销售代理公司挣了3元多。医药代表再以11元的价格卖给医院,中间差价是7元,这中间的差价就是内幕所说的“返费”,也就是回扣费,这里面大部分是回馈给医院方面的,包括医院领导及医生,医药代理拿很小一部分。医院再加价15%,于是11元就变成了卖价12.65元。
这下我们就明白了,原本是价格不高的药品,但经过层层不为人知的利润之后,价格就由出厂价上扬了2000%,从0.6元变成了12.65元。其实,这只是药品招标的一个个例,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已经存在多年了的普遍现象。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点的就是,某些专家质疑药品价格,0.6元的药品价格怎么可能呢?其实让他到农村来看看,农村用的基本上都是普药,药价都不高,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看了病又得了实惠。让专家再到城市里面某些药房再去去看看,那些打着新特药名号的到底是些什么药?那还不是普药装上了华丽的外衣,起了一个靓丽的名字么?这样一来,治疗效果一样,但价格却不知翻了多少倍?老百姓多掏了多少冤枉钱。其实药价本身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如何看好病,能够省钱这才是重要的。
在医院里有过熟人的患者都知道,医生开了药方子很多都不让在医院里面拿药,而是让其选择在外面医药公司拿药,因为好多同一种药品,医院内与医院外就会相差好几元,这样下来就会便宜很多,老百姓的了实惠。
这样的现象摆明了是在欺骗患者,使患者的治疗费用增加。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招标制度的缺陷,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招标制度各个环节必须透明化,并向社会公开公布,这样才可能尽少地出现弊端。再细则看来,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坑害了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它使医生的心灵受到了蒙蔽,医生在这种见不得光的利益的熏陶下,医德能够提高么?这样下去损失的会是谁?是病人的利益与医生的心灵和医院的名誉。
这种不是偶然的现象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在医院里知情的人都知道有一种药品叫“提成药”,说的就是这一现象。这一利益链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有关部门大刀阔斧地改革,要不然,这一利益链是很难被砍断的。(文:长垣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