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清语原创医生红包现象本质杂谈 |
分类: 清语原创杂论 |
对于医生收红包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觉得反对的声音应该很多吧。虽然某些病人家属违心的,无奈的去送了红包。但倘若让他走在反对送红包的行列,他们也许会挺身而出。对于收红包,我先表明我的态度,我是坚决反对医生收红包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它有损医生的形象,医生应以治病救人为己责。以前的人(包括现在的老人),尊称医生为先生。可见医生在那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其二是,它本不属于医生工资及奖金的一部分,不属于医生应该得到的,它不属于堂堂正正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好别拿,要不然自己后悔。(当然,拿了之后,它足可以慢慢销蚀一个人的心灵。)在以前,我写过一篇类似的博文。提倡患者家属尽量不要去送红包。但随即就遭到了博友的质疑。现在想来,他们的质疑,在现在的社会环境里,有一定的“道理”。但很可惜,在这个怪圈里,最终“吃亏”的还是患者。
对于红包,送与不送,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对于一个即将走上手术台的患者其家属来说,内心的担忧唯有以送红包而“坦然”。但殊不知,你送不送红包,医生同样会派有手术能力的主刀医生(比如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等等。),对于住院医师,他们在手术室里只是副手。你送了红包,医生要为你做手术,你不送红包,医生还是要给你做手术。在手术室里,过程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会因为你不送红包反而为你偷工减料,马马虎虎做手术。医生来不得丝毫的马虎,各位想想,人命关天的问题,他们敢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么?倘若一个医生出了事故,还会有病人找他看病么?相信会少了,人们都有这个心理,哪怕他的水平再高。
但对于一些可以等待的手术,也就是非急诊手术,比如说心脏二尖瓣置换术,或者在心脏上安装起搏器。在有些个别的医院,医生还真是邪了门儿了。你送礼,就将你排在前面。你不送礼,就只有先等着的份儿。我一个同学的父亲到北京做二尖瓣置换术,就遇见过这样一个情况。这说明什么问题?送红包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扰乱医疗秩序的事情。但某些家属好像还都很“乐意”去做。殊不知这样更助长了这种不良之风。这就是医德的问题了。有些医德好的医生还可以,但若碰见有些医德差的医生,那就汗颜了。
对于收红包,其实只针对某些特定的医生。一个住院医师,相信不会有病人家属给他送红包吧。对于那些收红包的“专家们”。人们存在一个我送红包了,交你一个“朋友”了,心里踏实的这种心态。故而有些患者家属,主动找医生来送红包。以求得患病平安的这种心态。其实这种心态要不得,医生只是医生,他们能治好的,你不送红包就可以治好,他们治不好的,你送再多的红包也没用。
现在媒体曝光的广州的一名儿科医生,可以说成了网民的矛头所指,他以抽拉抽屉的暗示手法,提示病人来送红包。这样的行为,可以说让医疗界极大蒙羞。网民们也将心中的怨气藉此发泄。但根本情况不解决,还是于事无补。医生该不该收红包,很肯定地说,不该!现在收红包的现象,非但没有遏制住,反而愈演愈烈。但真的没有办法么?不是的。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首先需要患者家属的配合,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现在在医院,都会拉每日清单,你每天的消费,在上面写的清清楚楚。该你交的交,不该交的你完全不必拿。大家都拒绝送红包,医生也就不会有这个念头。
医生自身的素质亟待提高。虽然收红包只是个别医生的行为。但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的医生或者医院亦会纷纷效仿。这样就引起了医疗的混乱,也给医生白衣天使的名号上涂上了厚厚的污点。医院监察是主要一方面,现在是一切都透明的时代,你这个医院的医风不好,我可以选择另外一个医院,可以选择其他的专家,这样下来,最终效益吃亏的还是医院。还要靠社会监督,设立不记名制的投诉箱,鼓励患者监督,有收红包的现象可以举报。这样可以让医生有畏惧心理,毕竟这不是正常的现象。针对现在医生效益不高的问题(现在主治医生的收入,也就两三千元钱每个月,有些新的住院医师,工资还拿不到一千元每个月,护士一般也在一千多元每个月。)我想医院还是可以自己内部解决的,当然,卫生检查部门也应该努力提高医生的收入水平。让他们安心地做自己的工作。
收红包现象反映了医疗界的混乱与“腐败”。倘若一再迁之任之。最终吃亏的还是患者。家里有一位病人,可以给家里增加许多的经济负担。钱要花在刀刃上。甚至有些贫困的病人根本消费不起,只能靠土方法在家里治疗。所以,收红包送红包现象就免免吧。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希望真的有一天,这个现象可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