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少佳趣,人生刚好(修改)
(2018-02-11 17:21:26)分类: 文化艺术集锦 |
得少佳趣,人生刚好
——关于顾华为的水墨丹青
顾小英
江南是一个动人的词汇。古村古落、山水风光,落霞的晚照辉映着粉墙黛瓦的民居。倚山而筑、椽摩檐接的老房子沿街一字排开,古老斑驳的石板路依街延展,鳞次栉比的古街小弄和明、清建筑参差错落……从江南水乡走出来的青年书画家顾华为,从小汲取了故乡青山绿水的灵气,沐浴得天独厚的文化熏陶,用一支灵动的丹青之笔描绘四时风光,抒发胸中感怀,一介翩翩江南文人的清瘦模样,同样走得踏实沉稳,走得云淡风轻。
1976年3月,顾华为出生于苏州吴中区临湖镇一个叫采莲的小村子。这是一个依傍着太湖的乡村,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顾华为从小天资聪颖,尤喜书画。1992年,年仅17岁的他因为出众的艺术才华被渡村文化站(现为临湖镇文体中心)招录,成为一名美工。文化站的工作很杂,“吹拉弹唱书画”几乎样样要能耍两下子。但话说回来,越是基层工作越能锻炼人,四年的基层文化站工作极大地锻炼了顾华为的艺术基本功,也使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于是,他决定暂时放弃工作,去学校进一步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
1996年,怀揣着一腔对艺术的热情,风华正茂的顾华为进入江苏省文化学校(现为江苏省戏剧学校)深造,师从孙洵和庄希祖。顾华为永远忘不了老师对他的谆谆教导,一直铭记着老师的那句话:“多读书,字外功夫要好”。寥寥数语,却深谙艺术的真知灼见。这句话就像一棵艺术的种子悄悄种在顾华为心里,生根发芽,不停地吸收阳光雨露,渐渐茁壮成长。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努力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和艺术修养,汲取各种知识,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基本功。2000年,从学校毕业后顾华为被吴县文化馆(现为吴中区文化馆)吸收为业务辅导员。三年的县文化馆工作,不仅让他充分施展才华,也打开了他的眼界,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大家相互切磋技艺,进步很快。2004年,顾华为又回到临湖镇文体中心,开始为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肩挑重任。
哪怕一个艺术家也难逃凡夫俗子的生活。结婚、生子、照顾老人,这些都是人生的必修课,会耗费顾华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繁忙琐碎的工作,一度让顾华为疲于为生活奔波,几近搁笔。但是,每当忙完一天的事停下来,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他的内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他,始终有一方笔墨在呼唤他,始终有一张宣纸在眼前涌动,那是生长在内心里的艺术之树。是的,心中的那棵艺术之树从没有枯萎,相反将永远枝繁叶茂。
于是,他重新开始拿起笔墨。年近不惑的他发觉自己下笔更从容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现在更加理解和领悟了当初老师话里的深意。所谓字外功夫,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品性修养。艺术是相通的,他始终不敢忘了师训,决心在艺术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为了让自己的书画艺术更上一层楼,他也始终不曾忘记不停地拜师学艺。现在,他又专门来到南京拜仇高驰先生为师,仇老师现为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财大书画院院院长、教授。
对于一个写字的人来说,字如其人;对于一个画画的人来说,画如其人。我喜欢顾华为的行草。在我的手机微信里,存着那首张道洽的诗,长久都舍不得删掉:“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睱,一岭是梅花。”这幅书法作品被顾华为描绘到了宣纸上,粗细浓淡干湿焦,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巧妙搭配像树枝分杈,比例那么适当,白纸黑字,立刻活了。这种活了的感觉令人目眩神迷,好像一只鱼自由地游弋在水波里,又好像遇见了蹁跹纷纷的蝴蝶正在花园里流连忘返。是的,哪里有水波?哪里有花园?可我分明又是看见了水波和花园,清凌凌、芳香馥郁,我怎么看都是心生欢喜的,这种欢喜又像是被梦了一回江南的感觉。
我不懂书法,也不懂画,但这都不能阻止我去“欣赏”啊。我欣赏书法,往往把它当作一幅“画”来欣赏,气韵的流动可以让我和作者心灵贴近,尽管很多时候我看不懂那是些什么字,但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这是不是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带给人的最大审美体悟呢?我认为顾华为的书法作品是有气韵的,他做到了让字“活”起来。
一个冬日下午,我来到顾华为的工作室。窗外的寒风吹拂着枯枝,给人萧寒清冷的感觉。而室内如春,我们手持深棕色小茶盅,慢慢地喝红茶。一杯暖汤下胃,顿觉温润舒畅。且看他铺宣纸,蘸墨挥毫,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说,他学赵孟頫的书画艺术,一朝如梦,无悔终身。
赵孟頫的年代,南宋末至元初。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赵氏书画艺术堪称绝世无双,又因其博学多才谥号“文敏”。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历史上,宋朝的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宋尚“韵”,唐尚“法”,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赵孟頫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其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如:“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所谓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书画艺术来说,更是如此。学生时代就喜欢赵孟頫书法艺术的顾华为,一遍遍临赵氏的《归去来辞》行书帖,如痴如醉地迷恋赵氏书法的精髓之美。他力求自己先把字形写得好看,在“雅致”的基础上尽显风骨美。顾华为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他说:“字形好看,是先决条件,然后才决定了内在。好比一个人的外貌和内在,两者必须兼顾才算完美。书法是一门艺术,更要照顾到这两者的美。”纵观顾华为的书法作品,给人潇洒、清朗、秀逸之美,又不失力度和苍劲之风骨。
“攻画先攻字。”先要写好字,才能画好画。书法是画画的基本条件,书法的笔法、韵味、线条构成墨色和墨块。赵孟頫作为一个宋朝遗老在元初做官,内心肯定是压抑的,但他又是超脱的,于不得志中寄情书画艺术,他的书画总体看于外表的妩媚清秀之下难掩内在的风骨和遒劲有力,外柔内刚、刚柔相济。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赵孟頫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因而在书法艺术上独树一帜。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左右。
顾华为也特别喜欢赵孟頫的画。他画工笔,临摹宋朝人的花鸟画,《蝶恋花》的主题仍旧是春天,层层叠叠的牡丹花瓣构成了整个画面,点缀着翩翩的小蝴蝶,还有慵懒而闲适的几片小绿叶。我在想,为什么他不把叶子和蝴蝶画得鲜艳点?其实整个画面都不是艳丽的,似乎暗合着顾华为的古典人文主义情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中。”还有我看他画面中的荷池图,莲蓬在花蕊里显得很突兀,但依旧不鲜艳,反而是日渐干枯的荷叶和点点随风乱舞的芦苇叶子衬托着秋日意境,不卑不亢,自在欢喜,不悲不喜中暗含着一点点小惊喜。是的,人生没有大悲大喜,仅仅是一点点小惊喜就已足够。
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总是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复礼”、魏晋“竹林七贤”的返朴归真、唐宋的“古文运动”等,以求发现初心,重返艺术出发地。因此,重视传统成为中国文化自救运动的特色之一。赵孟頫提倡“古意”,同时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他还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开创了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写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跳出了几个字:“得少佳趣”。就我认识的顾华为,他也是有古典情怀的,又是内敛而含蓄的。那一日,见他穿着一款中式布褂,翩翩的,清瘦江南文人的模样。一张宣纸,一方砚台,挥毫之间尽显潇洒。那一刻,我恍惚以为我是见识了唐伯虎的,而顾华为正好从唐伯虎的书斋里喝茶归来,身上难免沾染了他的几分神韵。
顾华为说,艺术无极限。他也喜欢汲取各家所长,比如喜欢八大山人的神韵。惜墨如金、擅长大写意的八大山人用形神兼备的墨韵和线条反映大自然和人生况味,从不刻意,自然天成,充满想象。照我看,不管是唐伯虎还是八大山人,其实都是文人画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的标志。套用赵孟頫的美学理论和实践来解释,即“艺术的真知。”用这种艺术的真知来衡量顾华为的书画艺术追求,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