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吸引的因素
(2010-03-15 12:50:57)
标签:
杂谈 |
为什么有的人受欢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有些人却不那么受欢迎,你认为有哪些因素能影响一个人的吸引力?根据心理学家的众多研究,我们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时空接近性
时空距离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验一: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对住宅楼的人的调查显示: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数越多,关系也越密切。此后其他的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与此相似。可见,简单的人际互动会提高我们对人们的好感。因此,邻近性能提高喜欢的程度,容易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验二:美国心理学家扎琼克在1968年曾经进行了交往频率与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他将被试不认识的12张照片,随机分成6组,每组2张,按以下的方式展示给被试:第一组2张看1次,第二组2张看2次,第三组2张看5次,第四组2张10次,第五组2张看25次,第六组2张被试从未看过。在被试看完全部照片后,实验者再出示全部照片。要求所有被试按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照片排成顺序,结果发现一种极明显的现象,照片被看的次数越多,被选择排在前面的机会也越多。可见,简单的呈现确实会导致吸引,彼此接近、常常见面,的确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二、魅力吸引性
(一)外表和容貌
外表和容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吸引因素。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表现尤为显著。两个人在进行交谈以前,往往是根据交往者的外貌特征来估价他,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印象,从而影响或左右了以后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
实验一:沃尔斯特等人让男女大学生各332名相互组对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舞会,舞会结束时,询问学生是否希望再次同对方进行约会,结果表明,外表越吸引人,就越为人喜爱。
那么为什么漂亮的人会更受人喜欢?
(1)生活环境告诉我们,只有认为是“漂亮”的人才是值得爱。似乎被爱的对象总是“漂亮”的,即使相貌平平,也会“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美貌就起到了激发爱和反应爱的线索作用。
(2)人们常常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彩。提升自身的价值,为满足虚荣心,人们愿意与漂亮的人接触。(漂亮的散逸效应)
(3)人们常认为,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好的品质。如聪明、机灵、开朗、活泼等,于是我们就把好的个性品质与美貌相互对应起来,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漂亮的晕伦效应)
(4)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东西可以养眼,所以谁都喜欢。看到美女女孩子也会多看几眼,就更别说男孩子了。
男性和女性谁会更重视对方的容貌?有研究认为,从表面上看男性比女性更为重视对方的容貌,而实际上女性比男性对容貌更为看重,原因是一种投射心理(指的是自己怎么想的也认为别人也是这样想的),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女性非常重视男性的容貌,所以女性认为男性也会重视自己的容貌,所以女性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容貌了。(有待磋商)
不能夸大外表和容貌的作用。在交往之初,容貌的作用较大,但随着相互认识的加深,容貌的作用则不断降低。
(二)才能
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有才能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人们与有才能的人在一起,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导,少犯错误,觉得更安全些。但是才能这一吸引力是相当复杂的。
实验:阿伦森等研究者让被试听四个人的讲话录音,这四个人是:A:一个能力超凡的人;B:一个犯过错误的能力超凡的人;C:一个平庸的人;D:一个犯过错误的平庸的人。然后要被试对四个人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犯过错误、能力超凡的人被认为是最有吸引力。犯过错误的平庸的人被认为最无吸引力。而没犯错误的能力超凡的人的吸引力排第二。为什么呢?
这项研究说明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力又增加可一层。这一发现阿伦森称为“犯错误效应”。这一效应还受到性别和自尊心的影响,大多数男性更喜欢犯错误的能力超凡的男人(如大多数男性喜欢看电视连续剧《亮剑》,原因是被主人公李云龙的形象所吸引:爱说粗话脏话,独断专横,但是他勇敢,更是一个军事天才),女性则喜爱无错误而能力非凡的完人;有中等程度自尊的人喜欢犯了错误而又能力非凡的人,自尊心很强或很弱的人喜欢那些没有犯错误的能力超凡的完人。
(三)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的吸引,实际上是人格美的具体表现,外表美是一时的,而心灵美是经久不衰的。比起容貌和才能,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吸引力持久、稳定、深刻。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只有那些心灵美的人才会真正受人欢迎和喜爱。人的个性品质有多种,那么哪些品质在人际交往中最受重视呢?
实验:安德森列出555个描写人个性的形容词,既有值得喜欢的形容词,也有不值得喜欢的形容词。结果表明,被试评价最高的品质是真诚和真实,而评价最低的是虚伪和说谎。在我们对大学生所做的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对他人真诚的期望是最高的。这就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定要真诚,那些虚情假意的人最终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喜欢的。
三、态度相似性
相似性包括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年龄、性别、职业、经历等的相似,其中态度的相似是最具吸引力的。这正说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与谋”的道理。
实验:研究者让互不相识的17名大学生住在同一间宿舍里,对他们的亲密化过程进行了近4个月的追踪研究,实验前调查了他们的态度,然后调查哪个跟哪个结成朋友。结果发现,在见面初期,多是住在附近的人成为好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态度相似的人逐渐成为了好朋友。
四、需求互补性
人们需求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例如一个有支配性格的人容易和被动型的人相处。这是因为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一般而言,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实验:心理学家克切霍夫等人研究了从朋友到夫妻关系的过程中不同的人际吸引因素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在初交时,距离因素、外貌因素及社会资源(如经济地位、职业、学历、文化背景等)都是构成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结交后两人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相似显得更为重要;在友谊和婚姻阶段,双方在人格特质上的互补,在需求上的互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还有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对25对结婚有一定年限的夫妻中,夫妻之间需求的互补性是婚姻关系得以持久的基础。
但是,是不是所有相反的特性都能互补,都能产生吸引呢?不是的,如高雅和平庸、庄重和轻浮等。所以,互补性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方面互补一些更好,在某些方面相似一些会更好。
五、影响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一)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指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自我表露是一个强有力的“信任”表征,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可以增加他人对自己的喜欢。
自我表露具有扩散效应,可以引发对方也做自我表露,从而增进相互的了解、信任以及感情上的接近。
注意:自我表露必须依据彼此关系的性质和意愿进行,在表露的速度、范围和深度等方面与对方保持一致与对等。自我表露一般要避免涉及“隐私”。
(二)喜欢的回报
一般来说,我们知道他人喜欢我们,那么我们往往也会喜欢他人。
实验:巴克曼等人让互不相识的被试组成一个讨论小组。他们对每个被试讲,小组里有几个特别的人会喜欢他们。事实上,这些信息是假的。在经过一次讨论后,主试告诉被试有可能解散小组而组成两人小组进行讨论。主试要求被试指出,他喜欢和哪个成员配成两人小组。结果表明,被试选择的是主试说的喜欢他们的成员。这说明了,在人们相互作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喜欢的回报”原则。
(三)得失现象
有这样三个人,你会更喜欢哪个人?
A:一直以来都喜欢你的人。
B:一直以来都不喜欢你的人。
C:开始不喜欢而后来逐渐喜欢你的人。
实验:阿伦森等人让被试同另一个被试(其实是假被试,是实验者的助手)进行一系列短暂的接触。每次接触后,被试都能听到这个助手跟实验者谈论对被试的印象。实验者设置了三种条件:第一种是每次接触后,助手都对被试作肯定的评论。第二种是每次接触后,助手都对被试持批评的态度。第三种是助手先对被试持否定的评论,慢慢地转变为肯定的评论。结果被试最喜欢的是第三种,其次是第一种,排在最后的是第二种。第三种条件的结果表明了一个现象,也就是阿伦森所说的“得失现象”。也就是,我们最喜欢的人是表示对我们的喜欢程度在增加的人。
原因:否定的评价增加了对肯定评价的需要,当最后肯定评价终于来到时,使得肯定的评价更具有奖励的性质,或者说它的价值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