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梅
韩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38,608
  • 关注人气:52,1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什么让儿子对母亲拔刀相向?

(2011-04-14 21:59:33)
标签:

韩梅

留学

西岸

留学生

刺母

心理

承受力

压力

准备

惩罚

杂谈

分类: 出国留学

 

4月开始,媒体连续爆出了两起跟留学生有关的恶性事件—4月1日,一名留日学生在机场因为学费问题与母亲发生冲突,用水果刀连捅母亲9刀,致使后者当地倒地昏迷,幸得到及时救助已经没有生命危险。同一年,在瑞典留学的伤害女学生被同样来自中国的男同学连刺十余刀后身亡。两起恶性事件,顿时成为了留学圈的热门话题,纷纷谴责儿子的冷血,可这何尝不是母亲多年溺爱教育的“恶果”。

是什么让儿子对母亲拔刀相向?



 

 

据教育部数据,2010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8.47万人,比2009年度增加了5.54万人。从1978年到2010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90.54万人。与过去相比,留学生的自费比例越来越高,出国留学的年龄越来越低,各种极端事件也越来越多。

 

母亲教育的失败

 

从“留学生刺母”的事件上看,母亲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据新闻报道说,行凶者汪某家庭并不富裕,孩子每年30-40万的留学开销全靠母亲每月7000元的收入支撑,即使是借外债,母亲仍然坚持送孩子出国留学。就是这样的付出却成了孩子的“人肉提款机”,这是教育的失败。现在不少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但惟独看到父母就不讲理,稍有不满意就暴跳如雷,这个根本问题就在于父母常年的迁就和百依百顺,爱付出的过多,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得到的一切都是想当然,这样反而伤害了孩子。

 

在中国教育中,从众行为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认为大家都去留学了,是不是我的孩子也该去留学啊,然后就随便找个国家送孩子去留学了,事实证明,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留学,很多在国内很优秀的孩子到了国外却像变了个人,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出现了“留学垃圾”这样的词语。在留学前,父母和孩子都应对自己做一次重新审视和合理规划。首先,你到底有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其次,你的个性是否适合独立生活。最后,你的家庭能不能承受高昂的学费。

 

留学巨大压力

 

在面对留学问题上,很多家庭都是倾囊而出,砸锅卖铁都要送孩子去“国外高等学府”。不停地灌输,“你是家里唯一的希望,父母这辈子就指望着你了,你只要学习就行了,剩下的什么都不用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感到的只有压力,他们被寄予了“报答父母”、“必须学出个样子”等等的期望,无形的压力往往压的他们喘不过起来,形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面对压力他们常常无处释放以致做出一些破格的事情。

 

在留学临行前,父母可以和孩子就留学的期望作个沟通,有时他们会发现,彼此期望值并不匹配,或许孩子认为要为父母争光、报答父母,而父母也许表示并没有那么高的期望,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多长点见识。谈开了,或许彼此的压力会小很多。

 

具体放到这个案子里,有一个细节一直让我很纠结,就是汪某的生活费。在新闻报道里是这样说的,“在回国之前,儿子在东京的房租是每月人民币12000元,学费一年8万元人民币,再加上其他生活费,每年开销要30万到40万元人民币”。花费怎么会这么高?

 

根据日本大学经济学部网站上列出的需交纳费用情况,该校第一年学年学费约合人民币8.5万元,从第二年开始学费约合人民币6.5万。按照汪某母亲的说法,每年30-40万的开销,除去住宿费用,汪某一年的生活费用在22到32万人民币之间。这也有点太高了吧!我们澳加利华也有办理过日本留学方向的案例,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东京一间小独立单间每月的费用大概是5000元人民币,另外每月的开销也就大概5000元,这样也可以过上普普通通的生活,而汪某的生活未免有点太奢侈了吧!加上他完全没有打工,仅靠母亲的生活费,这样的日子,汪某依然过的心安理得,真的有点让人感到寒心,为那个含辛茹苦的母亲感到不值。

 

在看到最新的消息说,为了让孩子逃避罪责,母亲和家属已经完全颠覆了之前所说的,称孩子可能在精神上有问题,希望对其不要判罪。对于孩子的溺爱,母亲也已经“病入膏肓”,即使孩子伤她这样深,仍然愿意护着他的只有母亲,这是母爱的伟大。同时,我想问,如果没有惩罚,孩子又怎知他的过错,如果不知过错,他又怎样改正?难道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是母亲想要看到的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