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说中秋节的思念是圆的,而我却说,中秋节的思念是甜的。
节日本该与团聚共舞,只憾留学季与中秋日“狭路相逢”,使得“金榜题名”与“佳节”的双喜“背道而驰”,于是千百年来被传唱的“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等等系列情感,在无数留学生与祖国和父母之间真情再现。
“节日,对于曾经(出国前)的我和我的同学来说,应该是大赦天下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用去教室,不用去读书,不用是去培训班……,而对于她的内涵却不曾真正体会。直到我踩着另一片土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在这个节日不仅有思念,还有属于我们的骄傲。”

这是今年的小留学生佳佳写在她的空间里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下面,她用英文注解了“中秋节”的来历以及文化积淀,其中包括“后羿射日”、“长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还有“中秋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空间下面的评论里多是海外的学生,他们对中国的节日体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俨然,这篇博文成了佳佳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
而博文的结尾,她又重申了对思念这份情感的领悟:“以前无论是中秋节还是春节,看到电视节目里,海外的留学生或华侨华人,站在镜头前异口同声的说着一些祝福云云的话,我还觉得他们造作,而当我也成为其中一员的时候,才发现,那份情感是由衷的,那些祝福是由衷的。”
中国有句老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佳佳是今年9月初出国的,也就说留学时间还没有“满月”,而就是这短短的几天,我却看到了一个学生的脱变。从之前对节日的欲望是“大赦天下”,到深度解读“佳节倍思亲”的真实情感,以及它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成长看作是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但更深一层的原因我却认为是佳佳对留学生身份的深度认识。
很多时候社会都会赋予留学生一个更形象的定义或身份,官方称为“文化使者”,留学圈里称为“海绵”。身为留学生,“文化使者”或“海绵”的身份是隐形的,却又是无时不在的。留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形象与文化符号,佳佳作为众多留学生中的一员,她深知自己不是一个个体,于是将想家的情感寄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巧妙的以中文方式表述自己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以英文的方式向世界人民诠释“中秋节”的美好传说和文化内涵,
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国文化传递给了世界。

每每谈及留学生的成长时,我们总是关注着他们取得什么样的学历学位,语言有多流利,学术上取得了何种成就,亦或是发表了什么论文之类的,却忽略了留学生心灵的成长与升华。
中秋节对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留学生们,“想家”的情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那个可以为他遮风挡雨的老房子,以及守在老房子里的父母,而更多的却是一种民族情感的爆发和外溢,他们或通过文字、或通过美食、或能过音乐这些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的年轻人当中引起共鸣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面对如此大气而又富有生机的情感表达,岂是一个“甜”字了得。在这里遥祝留学生节日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