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该不该为“留学热”买单?
(2010-05-13 20:27:39)
标签:
教育出国留学投资成本收益学费教育成本杂谈韩梅 |
分类: 社会杂谈 |
写这篇稿子之前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场和观点:我始终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而且这一个投资行为注定盈利,因为无论家境好坏也无论成绩优劣,只要孩子接受了必须的教育,就一定对其未来的人生和道路有益。这种获益可能是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个好的前途,也许仅仅是一辈子能够读书写字,能够做一个健全的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赴美留学生的低龄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先是由五六年前出国读研究生到后来出国读本科,随着大学生就业困难,海归变海带,人们又把目光着眼于本科的前一步,伴随着美国签证放开的大好形势,中国高中生赴美读本科的热浪一年高过一年,读私立中学已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留学选择。
家长们对于高考失败的定义不再是“没考上大学”,而是没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或者未能进入第一志愿的大学就是“高考失败”,从而放弃中国教育选择出国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04年开始,中国高中生在十七八岁就远赴美国读本科的人数呈直线上升,仿佛出国留学就能看到一条光明的未来道路,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才真正掀起了“出国热”。
现在,很多家长已不再把留学作为孩子考不上国内大学的“补救措施”,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投资。对于家庭来说,这笔投资我相信肯定有利有弊,弊端就是付出了更多的教育成本,而且还要承受至少几年时间不能跟孩子在一起的现实,好处则表现的比较多。
留学群体从过去的大多是成绩一般的富家子女,发展为许多才华横溢的佼佼者;从逃避高考到理性投资,家长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美国灵活、创新的教育体制下寻求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美国本科申请进入“白热化”激烈竞争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美国的中学教育,抢先进入美国寻求更好的发展。
我周围很多朋友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留学,而那些孩子大多年岁很小,平均年龄也只有15岁。那么,是什么促使中国学生留美的年龄越来越小呢?
中国的就业及教育现状是主要原因。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海归”在职场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教育“减负”雷声大雨点小,并且随着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越来越多,使得五六年前中国留学的趋势由出国读研究生迅速提升为到美国读本科。
根据2009年秋季美国大学的录取数据来看,很多大学的申请人数上升幅度为7%-21%,录取比例一般为1:10至1:15,有些学校甚至是平均每22个申请者录取一个。由此可见,现在美国本科申请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国的高考,这也正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选择在初三、高一到美国读高中的原因。如果在美国高中毕业,那么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不仅可以免掉TOEFL成绩,更可以累积良好的校园活动、社区活动、公益活动以及竞赛类活动的经验,有更多的机会去累积在中国读中学时无法涉及的背景,以区别于国内高中生近乎一样的申请素材。
但是“90后”越来越低龄化的走向,必定存在“得”与“失”的问题。
“失”的问题也大多属于感情上的。不能够得到父母的照顾,自己在那面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语言、生活环境是不是都能够适应,一旦不适应再回国的话,同龄的脚步跟起来有一些吃力。若要这么看起来,似乎“得”的东西会更多一些。
去美国读私立中学的“得”有四个。第一,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全英文的环境下一定会得到较快的提升。第二,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会有较大提高。第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第四,不再一考定终生,对学生的评价会更加的客观和公平,不会因为最后一考发挥失常而使过去所有努力付之东流。
其实,孩子到美国读中学后,最失落的不是孩子,而是在中国的父母。但现在的网络很发达,只要孩子与父母定好固定的时间上网,使用聊天软件就可以顺畅地交流了,也是一解家长对孩子的思念,天天看到孩子家长们心里面也放心。
总体上来说,孩子出国读中学确实有利于孩子个人能力的提升,尤其双语人才是中国未来需要的。在美国读完高中、本科、甚至硕士、博士,这样的孩子其外语能力、领导力等肯定要好于在国内上学的孩子,职业发展空间也会很大。而且孩子读完高中后就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自觉性、上进心和目标性,有一个相对开朗的性格,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顺利升入本科继续就读就变成一个很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