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类懂得忌惮世界末日才能活得更好

(2010-05-09 21:56:44)
标签:

末日

2012

灾害

灾难

预言

生活

压力

乐观

希望

未来

杂谈

韩梅

分类: 社会杂谈

《2012》是电影历史上的里程碑,但其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因为它扰乱了本来就不平静的人心。自从它上映的那一天起,这个世界就不再宁静了,本就喧嚣和浮躁的人心更加赤裸裸地喧嚣和浮躁,甚至有一种不愿意看到的悲观情绪和论调已经在笼罩和左右着我们,我们已经忘记了还有一种东西叫做乐观和希望,仿佛一个杜撰来的故事注定了全球人的宿命。

 

前几天传言有地震,说的很夸张,连地震云是什么样子都说的清清楚楚,我最后弄得几乎信以为真了。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都会看看天空的云,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心理暗示,反正就会越看越像地震云,所以每天我睡觉之前都会放一瓶水在床头,以防真的震了,还能缓上几天。后来有几次,因为太累,睡的特别熟,结果一觉醒来,看看自己的屋子还安好,就会猛然安下心来,接着又是一阵后怕,怕自己睡着的时候,就被震了。

 

后来我恍然,这是从什么时候起,我的生活变成了一边等待地震,一边继续忙碌,并且因为这份等待和这种忙碌而变得惶惶不安。

 

各个版本的末日预言流传在网络,从刘伯温的推背图,到诺查丹玛斯的末日预言,从玛雅的2012到巴西预言家的世界毁灭。每一个版本都是历史悠久,有图有真相。其实仔细回想,世界末日算不上是什么新鲜话题,每隔上一段时间,就会被人们拎出来,晾一晾。记得上一次千禧年到来之时,公元纪年进入新的千年,人们便盛传灾难会随着新千年而到来。

 

为什么这么多预言如此广为流传呢?

 

我仔细思索,觉得这跟人类的死亡本能有关。人类自出生起便开始面对死亡,一边恐惧,一边又被其吸引。当电影《2012》掀开末日的序幕之时,人们便已经开始陷入集体对死亡的迷恋之中,这种迷恋是复杂的,它夹杂着恐惧,也夹杂着兴奋。集体面对末日就像一个狂欢,因为每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不论是显贵,还是草根。末日是一个仪式,带有神秘的宗教气愤,这对于习惯科学思维的人们当然有致命的吸引力。

 

世界末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那就是上帝要重新洗牌。那意味着,无论是草根大众还是新贵小众,都要重新来过,这又是一次机会均等的开头,是一次理想中的平等。

 

平等对于现实中的人们几乎是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无论是什么社会,无论多么民主,总会有少数的贵族和大多数的平民。有多少人都憧憬过贵族般的生活,一部部灰姑娘的剧集屡盛不衰,贵族生活是人们的情结。这是不平等社会在人们心中集结的表现,人们在内心深处期待着与贵族平等的状态。显然世界末日提供了这个机会,这是狂欢化理论的又一次实现。

 

社会矛盾越来越深,经济危机随时都可能拿走我们不多的财产,肆虐的自然灾害更不会吝惜我们多年的奋斗。网络上谎言肆虐,新闻报纸真话少有,专家时不时的出来辟谣,每次都被后来的事实弄得尴尬万分。在这个天灾人祸不断,在这个谎言肆虐的时代,让我们这些蝼蚁大众怎么能够活的安全,活的放心。时时刻刻都是战战兢兢,提防着各种各样的飞来横祸。这次末日情绪的迅速蔓延,其实是人们生活不安全感的一次集体爆发。

 

不安的时代展现出一幅幅阴暗的生活图景,滋生着越来越多的毁灭幻觉,人们对未来开始不再期待,因为无论怎样都不过是受苦。数十年前,英国哲学家罗素对日本的“过劳死”和美国的饥饿问题进行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结论:“人类将比预想的更快地消亡。”更早些时候,1923年,他这样写道:“人类世世代代的劳动、他们的全部热情和心血、他们的全部光辉灿烂的天才,都将注定随着太阳系的死亡而消亡。人类光辉成就的整个殿堂,都必然被埋葬在宇宙的废墟之下。”罗素一生所见,让他得出如此的结论。如今的人们经历如此复杂的时代,末日情绪盛行也是迟早的事。

 

如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末日多少是有期待的,可是人们会怕么?

 

我问很多同事,他们害怕末日么。大多人都表现出一种兴奋,害怕也有,但不是对末日本身,而是害怕在末日来临之际,自己如何去死。他们说,反正是大家一起,没什么好怕的。我跟他们观点不大一样,因为在我看来,死亡是个人的事情,是别人无法代替,也无法陪伴的,因为一个人永远无法在你等待死亡的过程中,让你不感到孤独。但是,我依然不害怕末日,因为现在的我没有执念,没有遗憾。一直以来如此平和知足的活着,我会在末日来临之际告诉自己,我很幸福。朋友说《2012》是她看到最大的悲剧,数亿的人像蝼蚁一样,被毁灭。我跟她说,自己最震撼的是数千人一起祈祷的场面,令人噤声的庄严和祥和,这是一种在临死之前得到宽恕的机会,这是一个慢慢变得知足而无遗憾的过程。记得看《碧海蓝天》的时候,让-雷诺最终选择自己沉入海底,因为他没有继续活的理由。看起来这个结局有些悲伤,其实,他是充满着幸福的平和,一个人的一生了无遗憾的结束,这是最大的幸福。

 

现在想想末日也好,地震也罢,不要去担心了,顺其自然,尽量知足的活在当下,即使是结束,也要了无遗憾。我觉得人们对末日的忌惮,其实反映出来的是对未来的期望,是希望活得更好更长久,只是人们专注于忌惮而忽略了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所以,无论未来如何,也不论注定和未知的事情还有多少,我们都应该快乐积极地生活,善待自己,关爱别人。爱的世界可以抵御一切灾难,我始终相信这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