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的天气忽冷忽热的,捉摸不定。 好在这几天北京渐渐暖和起来,不似先前寒流经过时那般冷。进入了二月份,天气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很快就是旧历的新年了,年终岁尾手头的工作却多了起来。清晨的空气很是舒适,和平时一样,我开着车来到单位。
打开电脑,看见一些未阅电子邮件。一个寄件人的名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是去年出国的一个学生。印象中她是一个有些偏内向的女孩子,平时总喜欢自己在一边默默地学习。不过她倒是很爱就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提问、后来考试的时候成绩很好。今天她怎么突然想起给我发邮件了?难道是有不开心的事情或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急忙打开了邮件。
然后,我看到了她写给我的信。确切的说应该是一封热情洋溢的电邮。她说她在一个短暂的适应时间后,已经渐渐适应了国外的生活,大学同学和老师都很友好。她写信给我是因为很感谢我曾经对她的鼓励,却一直没有亲口说声谢谢。她也还描述了很多刚开始因为不适应而带来的一些困扰。最后她说她找了一份兼职,今年的中国新年就不回来了…
…
可能因为从这一封信中看到了学生的改变吧,我的心情异常的好。不过,读到她说刚开始是如何度过不适应的阶段时,我感触很深。有些同学比较内向,再加上文化差异和环境的区别,她们到了国外以后一定会有一个不适应期。这个不适应就像从初中升到高中的会有不适应是一样的道理。只是,环境的大幅度改变会让他们的“不适应期”略长一下、也略陡一些。处于这样心理状态下的学生该如何正确的帮助自己度过这个阶段呢?
经常旅游、或是搬家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触,刚开始时,一切事物都是那么新奇有趣。想着去旅游,参观,想着去体验和尝试就特别的兴奋;然后会因为不同文化里不熟悉的东西而感到一些本能的不满,甚至会有挫折感;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和与当地人的接触以及心态上的一种包容,慢慢的不同之处就会变得可以接受,甚至变得很好玩;而到了最后,就会逐渐接受陌生的风俗,肯定当地的习惯。甚至有些人会成为半个“当地通”。这对于初出国门的留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
因此,留学生适应国外生活期间,树立一个正确的心理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留学生来说,情感的缺失往往是最难以适应的。平时在国内时虽说个别学生有些叛逆,但是至少有家长的庇护和把关,心理上是安全的。现在到了陌生的环境,处处都要靠自己了,就不太一样了。
从不适应到适应的阶段,就需要学生不断地试着去提醒自己并相信自己。要知道这真的只是一个阶段,每个人都在经历,每个人也都会度过去。当然,在这以后也有很多人就如同开篇的女孩子一样,经过了这些历练后,会变得更加的成熟、更加优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