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2016-05-21 10:48:07)
标签:
转载 |
以物观物,物各自然,本样自存,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天籁爽发,浑浑然,人之物化耶,物之人化耶。
以物观物,不把‘我’放在主位——物不因“我”始得存在,物各自有其内在的生命活动和旋律。
以物观物,站在更高更远的位置上,找出策划体之本真“核心价值”以及“关联价值链”,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如此,才能精确找到所要策划项目的核心精义。
窥意象的核心是对“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眼来看空间万象”的观照方式的把握。黑格尔说:“主体通过抛舍自我,意识就伸展得更广阔,通过摆脱尘世事物,就获了自由,结果就达到了自己消融在一切高尚优美事物之中的福慧境界。”这里描述的是一种“以物观物”的哲学思想,著名学者叶维对这种观照方式有精彩的论述:
窥意象而感通首先是静心,这里的静心指得是一种状态,平时我们在评价一个运动员表现不好时总是说:“他不在状态”。状态是由意识、心理、环境等综合因素组成的广域的概念,它动于无声,行于无形,但却是我们能否进入魔幻世界的关键之门,就像《哈理波特》里的9又4分之3站台。印度宗教大师奥修说:“静心,不是寻找,不是寻找某个东西,只是深深地进入当下”。策划最忌烦躁,一拿到项目扩初方案就坐下来像写小说一样是出不了好思路的,策划不只是文案,关键是思路,思路需要深深的感悟。悟则通,通则 “心来神来,天然入妙”。
其次是心动,心动则显境,入境方能窥意。《乐记》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如何窥意象而感通,王昌龄在《诗格》中总结三境:“一曰物境。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怨愁,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路,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谢赫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自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窥意象应动之于心,取自象外,超越有限,让心灵升腾,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一日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感通高下起伏的物象神韵。
“所谓‘以物观物’的态度,在我们有了通明的了悟之际,应该包含后面的一些情况:
即不把‘我’放在主位——物不因“我”始得存在,物各自有其内在的生命活动和旋律来肯定它们为‘物’之真,‘真’不是来自我,物在我们命名之前便佣有其‘生存’、其‘美’、其‘真’。
所以主客之分是虚假的,物即客亦主,我即主亦客。彼此能自由换位,主客互相交参、补衬、映照,同时出现,物我相应,物物相应,贯彻万象;我即可以由这个角度看去,同时也可以由那个角度看回来,亦即是说,可‘此时’由‘此地’看,同时也可以‘彼时’由‘彼地’看,此时此地彼时彼地皆不必用因果律而串连。所谓距离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定向走入物象,但我们也可以背向从物象走出来,在我们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里,距离方向都是似世而非似非而是。”
何谓“意象”呢?魏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