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日记”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09-12-16 20:54: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题研究 |
“循环日记”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名称包含三个概念,即小学合作、循环日记和自主评价,“小学生”指明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循环日记”规定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日记本不固定在一个人手里,每天传递到不同的学生手中,“自主评价导”则要求所有师生都通过合作的形式对别人的习作加以修改,加以评价,促进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本课题应表述为:在规定的时间里,用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教师参与其中的批阅和评价,从而达到全班学生作文水平整体提高的一种新的习作形式。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小组合作新的教学形式的和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科教学之中。小组合作中的分组策略、分工策略、评价策略都有显著的研究成果。本课题不涉及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我们所研究的是在小学生在作文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增强修改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意识,在同伴互助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在作文教学这方面,管建刚老师出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开启了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与之理论相一致的“小组合作式作文模式也在实践摸索中有所成绩,就目前而言,习作中的合作指导还是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只有出现个别教师在进行研究此课题探索,因此本课题很有研究价值。
(1)课题提出的背景
①小学生习作,需要有效的指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的教育则往往过分强调了整齐划一,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小学生的习作指导就面临着这样一个突出问题:指导不当,学生习作可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而言。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它的根源所在。从习作要求来看,低年级学生习作是以看图说话写话为主,内容统一,只要达到句子通顺,条理清楚即可,训练、评价的重点为语句,而中年级的习作向高年级习作要求过渡,以命题习作为主,缺少了以图作为内容这一载体,学生则一时手足无措。为了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教师往往是选择一个主题对全班学生细细指导,结果收上来的习作就变成了“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一写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孩子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善于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加以描述,但是一般不会加以提炼,需要有效地提醒和指导才能将一件事叙述清楚,并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欠缺,因而模仿能力也很强,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往往会选择似曾相识的参照物来进行模仿,以减少自己的操作难度,教师的指导或例文的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参照系”,无怪乎,学生也就写出了相似的习作。
③更新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育人观念。
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教师都会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但是在习作教学中,尤其是评讲作文时,则以“学生写,教师评”的局面居多,教师以为学生连习作都写得不成样,能评出个什么东西来,再说即使让学生评作文,学生又怎么知道从哪些角度去评讲作文呢?其实有的时候学生的水平比老师想象得要高,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本课题的设计,力图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写、互相评的模式,喜欢上写作,学会修改作文,鉴赏作文,从而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①教师学习、培训,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初步形成以儿童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②调查、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及起步作文的现状,积累研究素材。
③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及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2)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2年6月
①对全班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分组。
将全班学生按照5-8人一组的形式分组,从周一至周五各有一人进行写作,分组的形式多种多样,设想可以按成绩分组,按性别分组,按座位分组,按性格、兴趣分组,按居住地分组等等,研究不同组合对学生习作的影响。
②要求全班学生练写循环日记,实行互动评价。
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写完一篇日记之后,分别交由下一位同学和老师作两次评讲,写出评价意见,待这位学生阅读完修改过的日记和评价意见之后,日记本再传至下一位同学手中,继续这样的写作模式。
⑶研究学生练写循环日记与提高习作水平的联系。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个案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学生在本课题中个性的和谐发展,交际意识的增强和习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验证本课题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3年6月
进行课题全面总结,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写实验报告,申请课题成果鉴定。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①教师学习、培训,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初步形成以儿童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②调查、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及起步作文的现状,积累研究素材。
③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及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2)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1年4月
①对全班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分组。
将全班学生按照5人一组的形式分组,从周一至周五各有一人进行写作,分组的形式多种多样,设想可以按成绩分组,按性别分组,按座位分组,按性格、兴趣分组,按居住地分组等等,研究不同组合对学生习作的影响。
②要求全班学生练写循环日记,实行互动评价。
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写完一篇日记之后,分别交由下一位同学和老师作两次评讲,写出评价意见,待这位学生阅读完修改过的日记和评价意见之后,日记本再传至下一位同学手中,继续这样的写作模式。
③研究学生练写循环日记与提高习作水平的联系。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个案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学生在本课题中个性的和谐发展,交际意识的增强和习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验证本课题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进行课题全面总结,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写实验报告,申请课题成果鉴定。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找与“小组合作循环日记”相关的资料,为“小组合作循环日记"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今后和各项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2)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从自身的研究出发进行总结,以期获得促进学生发展的有益经验。
(3)实验法:设立实验班,探索小组合作循环作文指导的有效途径和具体策略。
(4)行动研究法:观察小学生的兴趣、需要,观察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积累研究的具体资料,形成课题方案,并在实施中进行评价、调整和完善。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所谓“小组合作循环日记”是指每个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从每周一到每周四,每天由一位同学完成一篇日记,每周五全班进行组间交流,循环往复,周周不间断。
(1)成合作小组,组员之间的融洽关系是写好“小组合作循环日记”的前提
(2)展写作空间,表达真情实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根本源泉
第一步,从师生间说悄悄话到写悄悄话,表露真情。
第二步,从师生之间的交流到生生之间的沟通,抒发真情。
第三步,从交流个人感情到关注社会问题,表达真意。
(3)小组评改为主,教师批改为辅,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一环。
(4)定期开展“我和爸爸妈妈共写循环日记”的活动,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辅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