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督徒的葬礼
(2009-10-21 17:43:32)
标签:
宗教亡者灵棚葬礼阿——门天国文化 |
分类: 散文 |
夕阳洒金,斜晖脉脉。这个周六的下午,飞驰的桑塔纳穿行在东乡的山野里,瓦蓝瓦蓝的天空,纯净得要滴下水来,透过斜阳,看那些叶片金黄的杨树,满目绚丽、满目辉煌。秋收后的田野是如此的干净,高高的旱塬上丘陵起伏,绵延;风,来来回回,从那些几乎没有遮拦的原野里窜来窜去,褐黄微绿的山色,恰恰是符合了此时观景的心绪,时序飞驰,生命自当珍惜。
当我匆匆穿山越岭,从临夏赶回寓居地时,发现小区的院子里聚集着许多人,院子的空地上,搭建了两间淡蓝色的灵棚,看来是有丧事了。走近一看,灵棚的横幅上赫然写着“***长老追思会”,院中拉着两道长绳,绳子上挂着各色绸缎的挽账,挽账上的纸标写着“安睡主怀”“释然见主”之类的字样,哦,原来是一个基督教徒去世了。
七点左右,院子里聚集的人越来越多,约有两百多人的样子。凳子,电脑,话筒之类用品一应俱全。参礼的教徒们都安坐在凳子上,所有的参礼者都被邀请为亡者祈祷。丧礼基本上的流程应该如下:1.
司仪宣布丧礼; 2. 唱赞美诗歌
赞美诗是用话筒演唱的,声音很大,独唱、小合唱的形式,每当歌声响起,演唱者身后的小银幕上就会打出歌词,记得有首歌是《主我的心属你》
唱的是一位年轻女子,唱得声情并茂,除了教徒们之外,还有许多关众,听着听着,人们仿佛也进入了某种情境之中,另外还有《生命中有你》,歌词是这样的:
这些歌词,很恰切地表现了人们的普遍情绪,彷徨、犹豫、迷离、痛苦等等,确实在一场生离死别的境地里,很能激发人的内心深处的一些隐密的情绪。刹那间,仿佛我自己也被这样的场面所感染,内心隐隐的有一种什么被激发起来,立正着的腿就被粘在院子里,静静、静静地听,静静、静静地想……
赞美诗唱到中间时,有一个长者拿起话筒,开始现场讲经,他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追忆耶和华,论讲生死,以一个基督徒的身份说,死亡只不过是脱离了现世的罪孽,投入主的怀抱。这与挽账上的题词是一致的。安慰生者,追思亡人,在一种悼念的氛围里,追思理所当然。鲜花、挽账、赞美诗、团结一起的同道送行,一个基督徒的葬礼是如此的典雅、庄严、肃穆!全然不见了普通葬礼的纸质花圈的海洋,那总是会给人一种虚假衰败的感觉,甚至是传递着一种死亡的气息,悲凉的心绪。
演讲之后,又是唱赞美诗,众人肃穆。整个现场,是一个小型的晚会的现场。我想,一个深秋时节凉意深深的夜晚,许多疲惫的人放弃了休息,来到院子里,参与这样一个典雅、高贵、肃穆、追思的葬礼,这葬礼的确是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与往日不同,我对死亡与往日对葬礼的感觉,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发生改变了!在生死之间,在另一个生命黯然离去之时,这深秋的冷冷的夜晚,唏嘘的心,突然就捅开了一扇释然之门。生命多么高贵,生命多么恒久,又是多么令人回味悠长啊。生时安详,去时静默。全然摒弃了普通葬礼上的杂乱无章,凄清寂寞。令人想起高君宇石评梅先生的墓碑铭文: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就这样,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在不经意间,我见证了一个基督教徒的殡葬弥撒。在基督教里殡葬弥撒是整个基督徒团体殡葬礼庆祝的核心。其基调就是逾越奥迹,而这逾越奥迹正是与主基督的复活,以及基督徒所接受圣洗圣事细针密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亡者和生者就是藉著这逾越圣事,分享了耶稣的复活。基督徒相信耶稣,也相信他克胜死亡,已经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信德将帮助教徒们,即便怀著失去至亲好友的悲痛和眼泪,但仍然可以以信赖和爱去寻求天主的慈悲。在殡葬弥撒中,教徒们预尝了天国的宴会,并在圣体(共融)圣事中,所有的信友,不论生者死者结合成一个基督的奥体,并为教徒们提供了一个将来在天主内团聚及共享天国宴会的保证。
这样的殡葬礼一定要准备充份的。殡葬礼的准备不单单只是为了让礼仪顺畅地进行,其实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牧灵的场所,一个不仅服务亡者,也服务生者的牧灵场域。殡葬礼的准备为亲戚朋友提供了一个参与礼仪服务的最好机会,同时也打开了他们一个可以彼此陪伴及分享往生亲友生命的最佳契机。事实上,天主教殡葬礼就是将整个的殡葬过程和仪节视为是一种陪伴,一方面陪伴亡者走向他们在主内的安息之所,一方面陪伴在生者的哀痛当中。这整个过程不单单只是殡葬弥撒而已,还应该包括亡者去世之前的探访,以至埋葬或火化之后的牧灵工作。如此,殡葬礼才能真正成为出死入生的逾越庆祝。
既然是出死入生,葬礼的意义就非同寻常。教徒同道们来此陪伴及分享往生亲友生命,并参与把逝者交付慈悲的主,目送他进入永远享乐、得以永生的天国,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也是一个是教徒们灵魂得以清洗的时刻。
感悟生死,了然于人世,至少,我是在这个奇怪的秋夜里想了些什么。
昨夜寒蛩不住鸣,夜,很深很深了。辗转中,似睡非睡里,突然又听到窗外是许多不明的声响,拉开面西的窗帘,从床上看到院子里隐约的灯光下,立着许多黑魆魆的人影,有人拿着一个约两米多高的一个红色十字架立在灵棚的入口处,其它身着白袍的人在忙忙碌碌,出出进进,并向来宾散发白色的花朵,佩戴前胸。陆续的,灵棚周围的人聚集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整齐,在灵棚周围围成一圈,就听见一个人在底气十足地讲话,大概是追怀亡者——殡葬弥撒开始了!
殡葬弥撒是以告别礼做为结束,也是整个团体向亡者告别,并将他交托给慈悲天主的时刻。所以这时的礼仪基调改变了,我们听到了离别和盼望的言语。这些语言真正地表达出在“信德”中“交托”、在“爱德”中“送行”,以及在“望德”中“重逢”的精神来。这礼仪包括了:邀请祈祷;告别曲;记号的表达;交托;遣散;终曲。
在夜幕的掩映里,隐隐绰绰的灯光下,寒意深深,教徒们默立,聆听演讲,并不时在发出迎合的声音:阿——门——;阿——门——……这是所有的参礼者都被邀请为亡者祈祷。在集体的、有序的祷告之后,是一小段时间的颇为压抑的静默,在邀请祈祷里,这静默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之后,就是所有的参礼者一起唱告别曲。这是整个告别式的最高潮,人们都在虔诚、激情、认真地颂唱。在这首告别曲中,表达了基督徒们最大的盼望和交托:一方面将亡者交托在天父的仁慈怀抱中,一方面也盼望著生者有一天也能在上主的殿里,与往逝弟兄姊妹参与天国的飨宴。透过这首圣咏,表达了人对天主的渴望,渴望回归父家;
告别曲颂唱完毕,由主礼向灵柩洒圣水及献香,这些仪式表达着团体对亡者身体的敬意。他曾经透过洗礼,而成了天主临在的宫殿。基本上,这些也是告别的记号。献香同时也是团体为亡者祈祷的一个记号,这祈祷将随着馨香袅袅上升,上达天主的宝座前。通常可以用线香、捻香或提炉。就这样,基督徒们以信德和信赖将我们已亡的弟兄姊妹交托在天主父的手中。
最后,主礼以简短的话语邀请参礼者在基督的平安中离去(在我们的习俗中,以向亡者的遗像及灵柩行三鞠躬礼做为结束)。
整个葬礼是理性有序地进行着,尽管如此,却终有隐约的哭泣声透过玻璃窗,及压抑的传入耳膜,他们在哭着什么——生的艰辛,死的无奈;还是活着种种不如意,或者是对逝者的留恋不舍……在一刹那间,我的心也被泪水淹没。黑暗中,悲凉、凄清、孤独……种种心绪,种种不宁,随着温热的泪滚滚滔滔,倾泻而下……
夜,还在静默着,静默里,依稀看见,白色的棺木被抬上卡车,灵棚里的隐身、着白袍的人,撕心裂肺地,哭喊着企图冲过旁人的拦阻,追向亡人的灵柩,生离死别啊,我的亲人,今生今世,我们将永不能再见你慈祥的容颜,你六十五岁的生命是多么短暂。你走了,教会少了一位忠实的信徒;你走了,家庭少了一根栋梁;你走了,所有的生命多了一份遗憾;你走了,没有从世间带走一根草。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有谁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
冰凉的秋风吹起,吹向那不可知的暗夜,吹向高山,吹向大海,吹向那空旷、广袤的原野,吹向那我们永不可穷尽的宇宙……
起棺时了!起棺了!
参礼的教徒们又满怀期盼地唱起了圣歌,圣歌相伴的亡人啊,你能释然而去吗,能抛下这世间诸多的羁绊吗,也许,在你心目中的主,正在接引你,而你终生的信仰,最终给了你一份安然……
(副歌)想从前的我,常在罪中过,硬着心肠,不肯跟你走,从前的我,
浑浑噩噩活,试炼网罗从来没欢乐,但亲爱的主,你从没放弃我,就因为我是你宝贝……
也许,在那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正有一张愉悦的脸,对着他的一生的追慕,甜甜地笑着,笑着……
于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