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安阳殷墟
图 文/安全老张
金秋十月,我们南海舰队同舟共济的战友在古都安阳小聚,聚会活动中安排了游览殷墟的行程。期间,又恰逢殷墟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阳隆重举行,各种文物展、研讨会汇聚古城。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等场所,更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宾客。也由此注定了我们安阳一行会收获满满。
安阳殷墟一直是考古界关注的焦点,纪念活动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文章。对安阳殷墟一系列的发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发掘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和成长的摇篮。有专家称“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在殷墟科学发掘过程中,我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和完善。
90年殷墟考古发掘,不但确证了商王朝的存在,中国早期历史探寻从此也便有了支点。
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视察安阳殷墟时留下诗句这样评价古都:“洹河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1928年10月13日,身穿长袍马褂的董作宾在殷墟挥出第一锹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揭开商代都城的冰山一角,开启了中国长达90年对上古文明的探寻之路。
90年来,通过几代考古专家学者对殷墟发掘的不懈努力,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3000余年后“重见天日”。一个布局合理、人口众多、手工业发达的商代都邑呈现在世人面前:宫殿、王陵、居住遗址以及甲骨文、妇好鸮尊等出土文物,无声地诉说着失落王朝的繁华。这既是我们中华古文明的骄傲,更体现了现代科学发掘的伟大意义。
殷墟成功发掘,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让我们实现了与世界其它文明的对话。
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揭露的宫殿宗庙基址、王陵大墓,尤其是1936年临近收工时偶然遭遇的那一坑埋藏着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安阳洹河南岸。盘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游览过程中,我的脚步迟迟不愿移动。看着那一件件神奇的甲骨,那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和它们作为载体而呈现出的我们祖先无穷的智慧,我的心被震撼了!
为我们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而骄傲!为殷墟三千年文字历史而自豪!

殷墟博物苑

战友及亲属一行在此合影留念




甲骨文字解译长廊







龟甲的腹骨。因为其平坦易于刻字而被古人运用,甲骨文也因此得名。

刻辞卜骨。牛肩胛骨质,长20.5厘米,宽8厘米。占卜记录,内容是:贞问癸卯至癸巳这两个月内有无凶事。


安阳的母亲河--洹河(甲骨文写法)。

福字的甲骨文写法

陶鬲-古人蒸煮食物的容器

各种陶制器皿

陶瓮

精致的排水三通陶管,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备了高超的智慧。

各种乐器

头饰用品

海贝-货币

青铜器-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的复制品。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鸮卣(xiao
you)

青铜器铜觥盖。觥-古代酒器,这只是一只铜觥盖,可惜的是铜觥已经流失海外。

青铜器
-方觥。商代酒器


青铜器觚和觥-商代酒器。觚是女人用的;觥是男人用。

铸造青铜器用的铜锭



铜方彝。盛酒的器具,宗庙用的祭器。

司母辛鼎。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商代祭祀用品,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已为其母亲(妇好)祭祀制作的。三排乳钉是母亲的象征。

中了毒箭(青铜器)的商代士兵头骨

青铜器-铜戈

模具--铸造青铜器的器具

青铜器-出土的铜甗里边放着人头骨,铜甗本是煮食的容器,难道商代竟然煮食人头?

生产用具

精美的骨纹饰图案

厨房用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