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旅第三站---杭州西子湖
图 文/安全老张
写在前面的话:春节期间,儿子儿媳精心组织了一次《感恩之旅》,带双方父母出去旅游。为了弥补平时因为工作太忙,而顾不上陪爸妈的遗憾,儿子儿媳就用春节仅有的几天假期。丢下各自的琐事,一门心思地精心筹划着这次出游。
儿子在中石化下属的一个乙烯化工厂倒班,儿媳在一家民营美容企业做管理。他们爱岗敬业,每天早出晚归,都一心扑在工作上。特别是儿媳,为了下属的各店都能超额完成经营任务,每天忙于各店的管理协调,和员工素质技能培训,晚上十点多才能下班。回家还要写日总结,安排次日的工作,有时吃着饭还在用微信协调工作事宜。父母和公婆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再劳累孩子们操心这次旅行更有点于心不忍......。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的确不是凭空捏造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据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唐诗人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咏颂的“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便可看作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缘起。
另,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在任时也曾写过不少盛赞杭州的诗篇。任杭州刺史时,他就对身为越州刺史夸口说:“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后来他任苏州刺史,又说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之后他便将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感到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也是念念不忘。曾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
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白居易的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苏州和杭州的风景一样,都体了现江南水乡的秀丽之美。如果说苏州园林的精致之美是小家碧玉的话,那么杭州西湖的山水秀丽之大气就称得上是大家闺秀了,而杭州的美主要是以西湖为代表的。
西湖历史悠久,水域宽阔,古迹遍布,更有小岛点缀,古塔呼应。形状各异的桥把长堤连接成一条条碧绿的玉带,那一座座别致的桥又像是镶嵌在玉带上的宝石,每一座桥上都发生过令人感叹的历史故事。西湖长堤,更是令游人慕名而来,它既是游人游览的路径,又自然成了湖水的分隔和点缀,把西湖装点成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美景。
苏堤:苏堤是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主持所修,也因此而得名。堤上有六桥,古朴美观,堤的两侧多植花木,春季桃红柳绿,景色尤其动人。堤中“苏堤春晓”居“西湖十景”之首。“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这是苏东坡称赞西湖的佳句。
白堤:白堤原名叫白沙堤,是唐代白居易在杭州时主持所修。白堤位于西湖的北部,连接湖岸与孤山,长约1公里。白居易曾有诗赞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堤有三桥,其中“断桥”在西湖所有桥中名气最大,因为《白蛇传》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杨堤:杨堤位于西湖的西岸,现名叫环湖西路,是由明代杭州郡守杨孟瑛主持所修。堤全长2公里,上有环碧、流金等6桥,与苏堤6桥相对,合称为“西湖12桥”。
西湖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荟萃,发生在西湖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美好爱情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我虽然是第二次来西湖,但也只能是走马观花的浏览,对西湖的了解仍然是冰山一角,期待着下次再来游览,细细品味西湖美景。

感恩之旅第三站---杭州西湖游,从这里开始。湖边留下一家人温馨的合影,不巧赶上一个雾霾天气,图片不甚清晰。

西湖拥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自然风光,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山水秀色点缀杭州。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并被世人赋予“人间天堂”的美誉。

西湖苏堤是后人为纪念宋代文豪苏东坡而得名的。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

苏堤六桥---跨虹桥。

苏堤六桥中的东浦桥。

西泠桥。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位于西霞岭麓到孤山之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又名西林桥。古时,原为一处风景如画渡口,古人诗画中的所谓“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指的都是这里。

在白堤的尽头,栖霞岭下的绿荫深处,有一座环拱如月的石桥,这便是人称西湖第一桥的西冷桥。西冷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她是西子湖畔的三大情人桥之一,是一座与钱塘才女苏小小联系一起的情人桥。因为有了苏小小的香魂一缕,从而变成最能引发“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感慨的桥。

苏小小墓,即慕才亭,位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苏小小,六朝南齐时(479~502)歌妓,家住钱塘。貌绝青楼,才技超群,当时莫不称丽。常坐油壁香车,年十九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之坞。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这是西湖楼外楼。

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三,元代又称之为“西湖夜月”而列入钱塘十景“平湖秋月”景观是指: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题名“平湖秋月”。

右侧山上是的是保俶塔,位于杭州西湖北缘宝石山巅,又名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高45.3米,底层边长3.26米。一般认为,保俶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吴越忠懿王钱俶年间。

白堤,原称白沙堤,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1公里。宋时因此路是通往孤山的唯一的道路,故称孤山路。明朝修筑后,杂植花木,亦名什锦堂。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堤上桃柳成行,芳草如茵,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画中游。
杭州西湖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蓬莱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它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同称“湖中三岛”。在西湖中形成所谓“蓬莱三岛”的鼎足之势。它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和湖南长沙的爱晚亭被称为我国四大名亭。

西湖中最大的一个湖心岛,又名三潭印月,风景秀丽、景色清幽。面积6万平方米。故此岛有“小瀛洲”之称,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丰姿绰约,名列西湖十景。

阮公墩是位于西湖中一座绿色小岛。据记载:自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主持以浚所出的葑泥堆筑成了岛阮公墩。"阮墩"即阮公墩。为纪念他对浙江文化发展、保留古代文籍,及治理西湖的功绩,命名该岛为“阮公墩”。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岸夕照山的雷峰上,《白蛇传》的神话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贞才获救了。

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每当皓月当空时,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的心中月相辉映,神思遄飞,一向为游客所心仪,三潭印月因此得名。

石塔上的5个圆孔似乎已经被堵上,石塔完全露出水面,说明这里的水已经很浅了。

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让人流连往返。

西湖不单人们向往的美景,也是鸟儿的天堂。

石塔成了鸬鹚、海鸥栖息的好地方。

儿媳和母亲、婆婆一起玩自拍。

“波中画舫樽中酒,湖上亦有楼外楼”。这艘画舫是楼外楼水上餐厅,长21米,宽5·5米,结构精巧,外观华丽。中舱由卷棚式屋面廓房四间组成,后舱为八角攒尖顶亭。

楼外楼面临西湖,西湖上一年四季游船如织。在这如织的游船中,有两艘漂亮的画舫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楼外楼的水上餐厅。在这两个餐厅里用餐,即为中国一个有浓厚的历史、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游宴节目——船宴。

儿子儿媳是第一次来杭州西湖,发生在西湖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想必他们也不会陌生。但是,这次他们是带着双方父母来的,他们还要照顾好父母们,这是唯一为他们单独拍的合影。

西湖精心布置的画舫,每次出航可载客二十名,配备舒适沙发,延伸实木铺成的甲板平台,为乘客带来独一无二的西湖美景。

行者武松的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等故事妇孺皆知,是民间敬仰的英雄。《水浒传》中,武松最后在杭州出家终老,并葬于杭州。

儿媳和母亲、婆婆在西湖留下最后一张合影。

黄宾虹塑像(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