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源汾河水 寻根大槐树

(2016-01-27 08:41:23)
标签:

洪洞大槐树

汾河

寻根祭祖

颛顼

分类: 游览拾贝

思源汾河水 寻根大槐树

图文/安全老张

  
在我童年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讲,我们是大槐树下的人。标记就是我们的小脚拇指甲都是两瓣的,小指甲的外侧还有一小指甲是分开的。大人们每次讲起这个故事,我都会听得很认真,并脱下鞋子仔细摆弄着自己的小脚丫......。

  
我们村全部是张姓,大人们说我们村的始祖,是一起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过来的张氏三弟兄。现实中却是真有姓张的三个村子,相距在十几公里的距离,续家谱的时候相互还有联系。还有一些如大槐树在哪?为何要迁民?“解手”、“背手”的来由等等。由此,这个“大槐树迁民”的故事和诸多的疑问,就一直伴随我成长,一直萦绕在脑海。去山西汾河河畔的洪洞县寻根拜祖的愿望,也一直牢记在心中......。

   老家在豫北老黄河故道上,我从小就喜欢古文化建筑,特别羡慕外地村落的牌坊、戏台、寺庙、亭廊、照壁等古建筑。可在家乡更多见的却是满地的黄沙,和那一个个风吹扬沙形成的沙圪垱。十里八村都没有看到过古香古色的文化建筑,这是为什么呢?慢慢长大了总在思考这个问题,上学以后才逐渐明白。原来我的家乡曾经是古黄河故道,是因为黄河在这里多次泛滥,肆虐与暴戾的结果......。

    黄河流经豫北,已经再也没有山脉和丘陵的束缚,而是进入一个平坦的平原。从黄土高原顺势而下的黄河,卷着砂石和黄土,像脱缰的野马,奔腾翻滚,横冲直闯,给豫北地区带来过无数次毁灭性的灾难。黄河在老家的故土上流经了一千七百年,历经九次决口如洪水猛兽般吞噬着这里的人们,留下的是贫瘠和荒芜。
  
老家的那片故土,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被黄河久经泛滥的泥沙一层层掩埋了。四千五百年前,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是华夏儿女
寻根祭祖的圣地,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源。我们乡就有颛顼、帝喾二帝陵墓,前几年又在黄沙之下,出土发现了“三杨庄汉代遗址”。春秋时期政治家商鞅的故乡就是我们现在乡镇区域。
  
这次去洪洞的目的不单单是游玩,主要是寻根祭祖。多年来,我一直心存的愿望这次终于实现了,困惑多年的疑惑也终于揭开了......。
  
明朝洪武十四年,因战乱和黄河水涝灾害,河南、河北两省人口才只有近四百万,而山西省人口却是两省的总和有四百多万。当时的洪洞县是平阳府人口大县,是晋南交通要道,城北官道有贾村驿。明朝政府确定了迁民的国策以后,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在这里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川资。广济寺大门前的汉植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聚
集、开拔外迁的集散之地,洪洞大槐树也由此走进历史的记忆,成了记录沧桑移民历史的物象化石。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建于一九一四年这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地,数百年来
被人们作为识别家乡的标志,被当作另一种意义上“家”,被称作“祖”,被看做“根”。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据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为了区分被确定的移民,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两瓣。
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孩子:“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来到洪洞发现一个奇特而独有的现象,那就是公厕都标注“解手场”。也许这真是本地的习惯,也许是为了让来此寻根的大槐树后裔们,有一个家的感觉。但这不是杜撰出来的故事,这是历史的真相。

   我们的祖先尽管有了新家,但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不忘故土,院落的房屋前后大都栽植槐树。这一点很符合我们现在老家的习惯,槐树更有怀念之意。老家人的习惯是,“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唯独槐树是我们的最爱。

  
从内心敬佩我们的祖先。六百年前他们告别故土和亲人,心灵上要遭受多么大的创伤。他们按照官府指定,到新的居住地点,在那一片荒野的原野上,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
屋造房,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又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们不怕困难的创业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发扬,他们舍家抛业的大局观念,值得我们后人效仿,他们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去祭奠怀念。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影壁上的这个“根”字,是我们汉字中的形声字,左边是一个“木”字,寓意“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两边的四个篆字为“饮水思源”,而“原”字却有意的去掉了三点水,寓意原始的,让我们不忘祖德“追本溯源”。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古大槐树赋:大槐神矣,万物钟灵。生在洪洞,三晋风流之地;根连华夏,千年历史之中。汾水流长,滋润身姿雄伟;霍山土厚,培育枝叶葱茏。战火不能烧,灾难不能毁......。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决定了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实施大迁徙这一战略决策,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是具体到每一家,每一户乡民来说,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个个恋恋不舍,渐渐远离自己世代居住的故乡的时候,他们那一双双泪眼中最后看到的只有那一棵清晰而高大的老槐树,还有那老槐树枝丫间的老鹳窝。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迁移到新地方的大槐树的祖辈们,用双手建立了新的家园,孩子在聆听长辈讲述“大槐树”的故事。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当年迁民们背井离乡,远离故土,越走越远,回头一顾。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人们最后的记忆,也成了家乡的标志。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候国里人;莫道渊源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
幽燕豫鲁并滁和,异派同源认为讹;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迁民壁画。当他们一个个恋恋不舍,渐渐远离自己世代居住的故乡的时候,他们那一双双泪眼中最后看到的只有那一棵清晰而高大的老槐树,还有那老槐树枝丫间的一簇簇老鹳窝。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在官府再三的劝说,竟没有人愿意迁往外地的情况下,官差们不得不连哄带骗得把天真的人们骗到广济寺大槐树下,然后逼迫签字画押。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当年迁民们在领取外迁证件后,官府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便在每个人小脚指上砍一刀做记号。至今移民后裔的脚趾上小指甲盖都是变形或两半的,传说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这座牌坊建于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这就是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祭祖堂。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坐北朝南。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祭祖堂。这座祭祖堂上的对联为“祭典通四海古树荫蔽万里,祖德庇九州大地谱归一堂。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献殿,是一个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仿明代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它的高度和垮度都是三晋之首,在民间祭祀场所中极为壮观,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慎终追远”。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祭祖大槐树所题。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内惨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言说苏三苏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当年苏三就是从这个城门告别洪洞县,被押解往太原的。
 
思源汾河水 <wbr>寻根大槐树
大篆“杨国赵里”。洪洞县在西周初称“杨”字,因古代杨人生息于此而得名。西周金文的“杨”字形如人举着武器向太阳舞蹈的样子。洪洞县北为原赵城县,来历也颇为悠久。西周时,周穆王有一位得力的驾车手,叫造父,相传周穆王西巡,由造父驾良马八匹直趋昆仑,见到西王母后听说徐偃王谋反,又与周穆王日驰千里,东归击徐,大破叛军,造父以此军功受封赵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月落无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