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汾河水 寻根大槐树

标签:
洪洞大槐树汾河寻根祭祖颛顼 |
分类: 游览拾贝 |
思源汾河水
图文/安全老张
在我童年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讲,我们是大槐树下的人。标记就是我们的小脚拇指甲都是两瓣的,小指甲的外侧还有一小指甲是分开的。大人们每次讲起这个故事,我都会听得很认真,并脱下鞋子仔细摆弄着自己的小脚丫......。
我们村全部是张姓,大人们说我们村的始祖,是一起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过来的张氏三弟兄。现实中却是真有姓张的三个村子,相距在十几公里的距离,续家谱的时候相互还有联系。还有一些如大槐树在哪?为何要迁民?“解手”、“背手”的来由等等。由此,这个“大槐树迁民”的故事和诸多的疑问,就一直伴随我成长,一直萦绕在脑海。去山西汾河河畔的洪洞县寻根拜祖的愿望,也一直牢记在心中......。
老家的那片故土,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被黄河久经泛滥的泥沙一层层掩埋了。四千五百年前,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是华夏儿女
这次去洪洞的目的不单单是游玩,主要是寻根祭祖。多年来,我一直心存的愿望这次终于实现了,困惑多年的疑惑也终于揭开了......。
明朝洪武十四年,因战乱和黄河水涝灾害,河南、河北两省人口才只有近四百万,而山西省人口却是两省的总和有四百多万。当时的洪洞县是平阳府人口大县,是晋南交通要道,城北官道有贾村驿。明朝政府确定了迁民的国策以后,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在这里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川资。广济寺大门前的汉植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聚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建于一九一四年这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地,数百年来
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孩子:“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来到洪洞发现一个奇特而独有的现象,那就是公厕都标注“解手场”。也许这真是本地的习惯,也许是为了让来此寻根的大槐树后裔们,有一个家的感觉。但这不是杜撰出来的故事,这是历史的真相。
从内心敬佩我们的祖先。六百年前他们告别故土和亲人,心灵上要遭受多么大的创伤。他们按照官府指定,到新的居住地点,在那一片荒野的原野上,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
”。两边的四个篆字为“饮水思源”,而“原”字却有意的去掉了三点水,寓意原始的,让我们不忘祖德“追本溯源”。

实施大迁徙这一战略决策,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是具体到每一家,每一户乡民来说,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个个恋恋不舍,渐渐远离自己世代居住的故乡的时候,他们那一双双泪眼中最后看到的只有那一棵清晰而高大的老槐树,还有那老槐树枝丫间的老鹳窝。

这座牌坊建于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这就是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祭祖堂。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坐北朝南。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祭祖堂。这座祭祖堂上的对联为“祭典通四海古树荫蔽万里,祖德庇九州大地谱归一堂。

献殿,是一个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仿明代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它的高度和垮度都是三晋之首,在民间祭祀场所中极为壮观,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