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弹壳上的记忆
图
文/安全老张
七八十年代,部队流行用子弹壳、炮弹壳制作工艺品。比如:子弹壳制作的钥匙挂坠,炮弹壳制作的奔马、和平鸽笔筒等。特别是用炮弹壳制作的和平鸽笔筒摆件,既蕴含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更有战争与和平的深远寓意,也成了老战士怀念部队的一种情结。每年退伍的老兵们都以此方式留下个纪念,我也记不清多少次亲手设计制作,每次都把战友之间的情谊深深地融入这个制作的过程。不管是描绘图案,还是锯、錾、磨、抛的过程,都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手艺”施展出来,帮助战友们了却自己的夙愿。但我自己却没有保存下一件,现在只有一件用炮弹壳制作的墨盒,而留在墨盒上的记忆犹新。
1986年,我们的舰正在船厂大修,除了配合工人修理,训练的时机就少了很多,闲暇的时间自然就多了。我也想着把战友送给我的炮弹壳制作个什么,也好留下个部队的念想。思来想去,就想起制作个墨盒既好存放又实用。当时船上的工具只有台虎钳、锤子、钢锯、锉刀、砂纸等,整个制作过程,除了能让修船厂的气焊师傅为我把四角的缝点焊了一下,其余全部靠手工作业,付出的汗水也是常人想像不到的。所以这只墨盒的手工制作,既靠自己的技艺和智慧,考验的更是毅力和耐心。
制作的步骤。一、把炮弹壳用钢锯切割、展开,均匀敲打成一块平直的铜板;二、在铜板大小基础上,设计墨盒的尺寸比例,并在铜板上分别画出磨盒和盖子的展开图;三、利用台虎钳弯折、敲打,把多余的部分用钢锯、锉刀去掉;四、铜焊,打磨抛光。
墨盒制作好了,就开始琢磨雕刻什么字。思忖良久最后选择了唐代李瑞的五言名句:“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意在追求一种清心悠闲的意境,也好吻合书法练习时的神情。在黄铜上面刻字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一没有雕刻经验,二没有雕刻工具。最后选择了用折断的钢锯条作为刻刀,钢锯条属锋钢非常坚硬,折断的角特别锋利。墨盒上面的字要刻出一定深度的,但又不能像雕刻石头那样任意切削。后来我琢磨出一种用钢锯条折断的锐角,左右摆动向前移动的雕刻方法,效果很理想。既能控制刻刀力度的轻重,表达汉字笔划的虚实,又能按照笔画方向稳而准的雕刻。最后终于把一枚炮弹壳制作成一件墨盒。
这件墨盒对于我来说是特别珍贵的,因为倾注了我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二十八年过去了,但一直悉心的保存着。每当我把它擦得铜光闪亮,蘸墨抒怀的时候,总感到一种自信和自豪。
那镌刻在上面的记忆仿佛如昨,那些和战友们一起披荆斩浪,一起训练生活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落款是直接刻的,落下败笔,也成了遗憾,用力小画不出印痕,用力过大即失去了控制而没了汉字笔画的神韵。

铜制墨盒最大的缺点就是墨水和铜金属的氧化,时间长了边缘会出现毛状的氧化物,也影响墨水的质量。

墨盒盖的背后刻的是一副对联,“春云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