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煤都”人心中的“竖井楼”
图 文/安全老张
“煤都”是人们对抚顺的美称。因为探亲曾先后6次去“煤都”抚顺的龙凤矿。
龙凤矿是抚顺矿务局下属的一个大型煤矿,始采于1907年,1999年破产关闭。对于龙凤矿,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座高高矗立的竖井楼,竖井楼是煤矿的地面标志,是运送井下人员、物料出入的大型机械设备,当地人俗称“大架子”。抚顺龙凤矿的竖井楼,由于它的历史独特性和先进的技术含量,而成为煤都的一个标志,成为抚顺的一张城市名片。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印在当地粮票、纪念章、小学课本上,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竖井楼更深深的矗立在抚顺人民的心中。
我最初关注竖井楼,是因为它是一个辨别方向的坐标。岳父母家就住在那座竖井楼北侧两三百米处的员工街上,每当下电车迷了路的时候,只要往远处望一望能看到那座“大架子”,就会很快辨明方向。后来慢慢通过关注龙凤矿瓦斯爆炸安全事故,破产关井,职工下岗,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的历史性变迁,便有了对龙凤矿深层次的了解,对“大架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和抚顺人一样从心底钟情于那座“大架子”。
据有关资料记载,龙凤矿始采于1907年,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竖井楼始建于1934年,1936年12月投入使用,算来至今已经矗立近80年。当时,日本人大肆掠夺抚顺的煤炭资源,龙凤矿上部煤层开采完毕后开始开凿龙凤竖井。当时的日本煤矿工程技术人员,选中了德国鲁贝煤田的密尼斯特坦矿竖井架型为基础,并采用德国的“戈培式”卷扬机,即在大滑轮的两端吊挂上罐笼,使大轮直接与电动机相连接,相向转动。《抚顺矿区志》记载,竖井架里共有一大一小两台“戈培式”绞车,都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据专家考证,这些设备的质量和技术指标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同样的设备,至今仍竖立着的,目前世界上仅此一套。
竖井楼所反映的既是一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史,也是我国工业发展史和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人类煤矿工业的历史留下了一个标本。如果象人们所说,“抚顺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城市”的话,那这座“大架子”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因为每一吨煤都是靠它从700多米深的地下提上地面的。
龙凤矿在煤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担负抚顺矿务局四分之一的产煤量,顶盛时期日产量可以突破万吨!但随着龙凤矿地下资源的枯竭,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加之高瓦斯风险,经济效益日益下滑,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靠国家补贴维持着生产。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为了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
<="" p=""> 1998年11月份,朱镕基总理视察辽宁,听取了煤炭企业的汇报,了解了抚顺龙凤矿面临的开采时间长、资源枯竭、产量逐年下降等重重困难后,即决定对这个矿实行关闭破产。
煤是这个城市的经济大动脉,龙凤矿破产关闭,造成7000多名职工下岗,近万名人员失业。祖祖辈辈依赖煤生存的人们突然间失去了经济依靠,这巨大的撞击让龙凤人难以承受。煤矿关闭以后,他们有的在政府的扶持下重新就业,有的只好下海经商,有的纷纷远走他乡谋生......,一直在煤矿下井的妹夫,就是一万块钱买断了十年工龄而另某生路。龙凤人为国家经济调整的大局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沿海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抚顺老工业区却失去了发展活力,经济显得萧条而停滞不前,人们的经济生活更是受到了直接的影响。那时龙凤人多数都还住在棚户区,杂乱泥泞的街道,狭窄不平的胡同,臭气熏天的公厕,低矮而破烂的瓦房,人们居住条件拥挤,生活环境恶劣。“房屋小半间,举手触房檐,三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就是棚户区大部分人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
可幸的是,从2005年开始,由国家投资对员工棚户房进行改造,即按照原居住面积给予同样平方的楼房。如今矿区棚户区的居民都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新居,过上了舒适悠闲的生活,社区广场每天晚上都聚集着跳舞、唱歌扭秧歌的人们。我感叹!这也算是国家对老工业矿区人民的一种关怀和补偿吧。
今年初夏再次去龙凤时,大片的棚户房早已不见了,原来的龙凤老街道已被笔直的柏油马路所代替。乘坐的出租车司机问:“从哪下车”?我有点不知所措,因为我也不知道那是哪,幸好那座“大架子”还在......。
在短短的探亲的日子里,我专门去看过竖井楼。四周原配套的建筑物都已经拆除,它更显得孤伶伶的。下面很是寂静,再没了往日那机械轰鸣的喧闹,更看不到升井后采煤工那一张张黑黝黝的面孔。竖井楼上的玻璃部分已经支离破碎,楼顶上可能是破损的门窗被风吹得“吱吱呀呀,叮叮当当”的响,似乎是“大架子”在向人们诉说它昔日曾经的辉煌......。

支离破碎长满荒草的“大架子”

见证煤矿历史沧桑的竖井楼



道轨锈迹斑斑再无往日那列车穿梭不停的繁华

居民棚户区改造后的新型社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