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盛夏乐趣—学游泳
文/安全老张
有同事问我,你是怎么学会游泳的?我答:“从小在水里扑腾出来的”。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一个很大的水塘,因为太深,里面既没有长芦苇也没有长莲藕,冬季是孩子们的娱乐场,可以溜冰玩陀螺,每到夏季就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游泳池。水塘边是一棵棵粗细不等的柳树,可能是因为水不断冲刷的缘故,柳树都向水塘内测倾斜着,到了七八月份的雨季,水涨塘满,汪洋一片。
到了中午,收了农活的乡亲们都到塘边歇息,树荫下站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端着饭碗,有的摇着蒲扇,他们和她们都在纳凉的同时,欣赏着水中一幕幕热闹的景象。
水塘中间水深的地方尽是年轻的小伙子在游泳,尽管游泳的姿势不甚规范但花样很多,蛙泳,仰泳,但以狗刨式打扑腾居多。特别有意思的是潜泳,水性好的大哥哥们到岸边摘几片麻叶,揉成团塞上鼻子,有的干脆就用两个指头塞上鼻孔,然后扎一个“猛子”潜到水中,不一会就从十几米二十几米的远处冒出来,有的几人个联手玩水下捉迷藏,感觉好玩极了。更让人拍手叫绝的是跳水,那一棵棵歪着身子的柳树就是跳水高台,“跳水”的高手都是胆子大的孩子,他们爬上树顶站在树杈,用力甩臂曲腿摇动着柳树上下起伏,像跳板一样颤动几下,然后从两三米高的树上一个飞身跳跃入水,我们都称“摔老菜瓜”,要的就是特大的水花和击水的“扑通”的声音,接着引来塘边人们一片欢笑声......。
水塘边沿潜水区域都是不会游泳的小孩在玩耍打水仗,那时我五六岁,也只有趴在水边扑腾着玩的能耐,每当我看到大孩子们的表演似的游泳和跳水眼都直愣了,打心眼里佩服他们的胆量,羡慕他们“跳水”的本事,心里默默地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学会游泳,像大哥哥们一样,从水塘的这边一直游到水塘那边,也从大柳树上翻身一跳摔个很响的“老菜瓜”。
我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每天在水塘边上执着的扑腾着,慢慢觉得也有了长进,不甘在边上老扑腾,就从家里拿来水盆,抓着盆沿竟能扑腾着向前游动,我心里高兴极了。那时没有救生圈,我也学着大点孩子们的“创新”,把裤子两头扎紧湿上水,吹满气就成了“人”字型气球,抓在手里就等同于救生圈。
从那以后我天天想着玩水游泳,在家里学的很听话,没事就到田里给猪羊拔一筐草,热得满头是汗的回来,这就有了下水游泳的理由。母亲也时常阻拦,终是怕玩水出事啊,可耐不住我死缠烂磨,没办法总是一再叮咛:“别到水深的地方”!我一边答应着:“不会—的”,可人早已跑出门口没了影,心早已跳进水里......。说也奇怪啊!小时候只听大人们说:“这个坑里有水鬼,那个塘淹死过人”,我们都知道那是吓唬孩子们的,可真还没听说村里谁家孩子游泳被淹着,可能是从小在水里泡大充分掌握了水性吧。
记得第二年我就上学了,可到了夏季一下学就想着玩水游泳,那年我已经能游两三米远,并受到同伴们的赞赏,玩得开心总是忘记回家吃饭,上学还迟到。学校老师为了学生的安全开始干涉,校长开会宣布不准学生下水游泳,父母亲也明确的说不准再玩水,还经常到塘边去监督。家乡有句俗话:“六月天洼不干”,每到入伏雨水特多,坑坑洼洼都是水。伙伴们就商量着到隐蔽的小水塘去游,有学生报告给老师,到了学校老师问起自然是不承认,老师也有高招,检查身体,用手指甲在学生的脖子或背上划几下,游过泳的孩子会出现白色的痕迹,老师的这招真绝,我玩水的兴头也只能收敛,后来学游泳的梦想终在暑假中得以实现。
十几年以后我参军当了水兵,预科训练中有游泳的训练科目,这时我的那点游泳基础还真派上了用场,没几天就能游出一两公里。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惨了,我们都戏称“旱鸭子”,有时教官在训练“秤砣”(一点都不会游泳的战士)时,用背包带绑住“秤砣”们的腰提着在游泳池训练,呛了水教官就往上提一下,看着有点残酷,可没办法啊,不能影响全中队成绩,这也是教官们最有成效的办法。当我看到憋得脸通红的战士那个狼狈,我庆幸儿时学会的“狗刨”功夫......。
时过境迁,现在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娱乐习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再也不需要到水里去纳凉解暑,水塘里的水被严重污染,玩水游泳不利于健康。初涉水的孩子玩水也极具危险,要么一下水就抽筋,要么一呛水就不知所措,所以一定要杜绝孩子们私自玩水,特别是“游野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