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盏”—— 正月十五习俗

(2010-02-25 07:49:42)
标签:

灯盏

正月十五

习俗

拜灯

赐祥降福

分类: 手机随拍

   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盏”—— <wbr>正月十五习俗    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盏”—— <wbr>正月十五习俗    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盏”—— <wbr>正月十五习俗


          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盏”—— 正月十五习俗

                             文/安全老张(图片来自网络)   

正月十五闹花灯、扭秧歌、舞狮子、看烟火、赶庙会是民间普遍的习俗。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正月十五老家还有一种很好玩的习俗,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端“灯盏”。在那还没有电灯的农村,那漆黑的夜晚,灯本就是光亮的来源,加上正月十五的神圣色彩,那随风忽闪忽闪的“灯盏”光亮,在那只小手的呵护下,燃烧着希望,散发着光明,成为我童年乃至一生心中永不熄灭的灯。

记得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母亲总是忙着张罗这项活动。正月十五也像过年一样,晚上放鞭炮吃饺子,最主要也是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端“灯盏”。我们老家的“灯盏”是用蒸熟的黏小米面做成的,先把黏米面在锅里像蒸馒头一样蒸成“黏窝窝”,由于“黏窝窝”特别的黏糊粘牙,一般是不宜直接食用的,可以做成年糕。把蒸熟后的“黏窝窝”晾一下,垫一些干面粉,不粘手以后揉衮成纸杯大小的圆柱,在顶端一圈捏上花边,中间捏一个凹窝,再插上用麦穗缠绕棉花浸香油做成的灯芯,就做成了“灯盏”。根据放灯位置含义不同,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灯盏”。如“十二月灯”,“青蛙灯”,“鸭子灯”,“小鸡灯”,“刺猬灯”,“龙灯”等等。这些不同形状的灯都是在正月十五晚上点燃后,再送到各个有神灵有灵气的地方,供奉各路神仙,祈求赐祥降福,这就是儿时正月十五孩子们最喜欢的习俗端“灯盏”。

每到正月十五晚上姐姐总是指挥着我和妹妹,把要摆放“灯盏”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如:门两边的石墩上,灶台上,门神神龛里。然后再铺上干净的纸,因为那些“灯盏”燃烧完了,还要端回来煎成年糕吃。水缸里要挑满水,再用高粱秆制作一只能在水上漂浮的“鸭子”,好把“青蛙灯”放在上面。一切都准备好以后,就把所有的“灯盏”放在一张桌子上,等母亲拜完灯后一一点燃,我和姐姐妹妹们就开始忙着端送“灯盏”。我们一手端着燃烧的“灯盏”,另一只手还要在前面挡着风呵护着,防止风把灯吹灭,大家喜气洋洋来来往往,一次次的端着、送着。把“青蛙灯”放在水缸里,把“小鸡灯”放在鸡窝前,把“刺猬灯”放在粮仓,把“狮子灯”放在门墩,最后把“鸭子灯”送到水塘里……。等把所有的“灯盏”送完,看着满院灯火辉煌通亮,闻着那到处飘绕的燃烧的芝麻油香,心里那个高兴劲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最难忘的是“拜灯”。“十二月灯”是在十二个“灯盏”的边沿分别捏上1-12个皱折,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拜灯时将“十二月灯”按照1-12的顺序摆在堂屋供天神的桌子上,点燃后烧香磕头祭拜,许愿祈祷老天爷保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灯盏”燃烧完毕后母亲还一一检查每个“灯盏”凹窝里的干湿情况,哪个灯凹窝是干的,就预示那个月份干旱无雨,哪个潮湿就预示着那个月份有雨,母亲说很灵的。有一年春天已是播种的时节,干旱无雨,人们都在念叨着,期待着天降春雨,母亲却说:会下雨的,正月十五雪打灯了,“三月灯盏”也是湿的。过几天真的下了雨,我在为母亲的判断称奇的同时,也天真的思考过拜灯验天的玄机……。上学后懂得了风雨雷电等科学知识,但我从没有破除过母亲的“迷信”,每到正月十五,我仍天真快乐的配合母亲,尽情享受那神秘、开心、好玩的端“灯盏”的快乐。

最开心的是正月十五“偷”灯盏。等自己家的“灯盏”端完以后,就和伙伴们三两一群去别人家“偷”灯盏,还专门捡那些没有孩子的家庭,因为门前的“灯盏”没有孩子看护才容易得手。“偷”到“灯盏”后要先咬一口,大人们都说吃了“偷”到的“灯盏”不得病。记得有一年我还小,端到大门上的一个“灯盏”刚放好,等再端去第二个的时候,发现那一个已经不见了,我气得差点哭出来!母亲劝我说:“灯盏”被偷走了不兴生气,大门外的“灯盏”就是让人“偷”的。现在端“灯盏”的习俗已经远去,在电灯光亮的衬托下,那“灯盏”也失去了儿时心中的明亮,但甜坐在门槛上,欣赏着门台上那两只“灯盏”,同时燃起两束光亮的情景还时常萦绕在我的梦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回大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