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皇之首人文鼻祖
功盖百王德配天地
“行天下路,观天下景,摄天下影,抒天下情”!多年来,我已养成一种习惯,外出旅游归来,必将所见所闻,汇集编写成文。7月8日,我携友离开家园,前往许昌、周口参观游览,现将此次出游,按时间顺序,编辑成十二个短篇,在博客中发表,以飨普天下爱好旅游的有识之士!
文学是我的良师益友,旅游是我的精神寄托。
前人留胜迹,后辈复游临!
http://baike.steelhome.cn/uploads/200907/s_1246678405jPW7b7lF.jpg
夏日携友中原行之十
《人文始祖伏羲氏》
2011.7.9
伏羲氏
开华夏文明序幕,立天极功德万世。
造中国最早文字,终结绳决事历史。
赞伏羲氏
结网兴渔猎,养畜充庖厨。
画龟造书契,作历定四时。
造琴歌扶徕,正姓制嫁娶。
尝药制九针,建庐始定居。

“头载一顶遮阳小帽,身着一身轻捷便装,肩背一只简单行囊,为了一个旅游目标”。
7月8日一大早,我携友离开家门,怀着对中原名胜古迹的无限憧憬,前住许昌、周口观光游览。7月9日6时,我俩由西华县乘早班车,奔赴历史文化名城淮阳。7时半到达,行程37公里。上午先后瞻仰了气势恢弘的太昊陵伏羲庙、美妙绝伦的剪枝公园和碧波荡漾的万顷龙湖。
伏羲氏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距今大约7000余年。他率领部落,由西向东,逐水草而牧,选择了黄淮平原,定都宛丘(今河南谁铂)。伏羲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到父系,由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立下了伟大的功绩。
伏羲功盖百王,德配天地。他的主要功德是结网罟、兴渔猎,养牲畜、充庖厨,画八封、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歌扶徕,正姓氏、制嫁娶,建屋庐、始定居,尝百药、制九针,造于戈、饰武功,以龙纪官、分理海内。他在以古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掀开了华夏文明的历史序幕。后人因此称他为“人祖”、“斯文鼻祖”、“龙师”。“太昊”即是人民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功德无量,象日月那样光明。
传说伏羲氏在位114年,死后葬于陈。为纪念祖先功德,很早以前,人们就在宛丘筑陵、建庙。据记载,伏羲陵墓始建于春秋,汉代在陵前建祠,以后历代帝王不断扩建太吴陵,成为帝王朝祖祭拜的重要场所。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改道,明以前的建筑除苏氏中书《太吴伏羲氏之墓》的墓碑外,其他已被洪水吞没殆尽。明英宗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在一片废墟上重建陵园,后又在清代多次修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太昊陵园区。
伏羲画八封(八卦台)传说,伏羲在蔡河里,捉到一只白龟,甚奇,就把它养了起来。一天,他发现白龟盖上的花纹中间五块,周围八块,外圈儿十六块,最外圈儿圈儿二十四块。于是他也把白龟盖上的花纹画在树叶上。伏羲反复比较,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找到了一定规律。结果画出八种图案称为八卦,成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结束了先民们结绳决事的历史。
70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领部族,历经艰辛,长途跋涉,发现了水草丰茂、适宜人居的龙湖,找到了生活的乐土,开始定都宛丘。《尔雅·释丘》说:“丘上有丘,为宛丘。陈有宛丘”。宛丘就是以淮阳的古地形命名的。中间高,四周低,有水环绕,形似一个倒扣的碗,故名宛丘。
后人为纪念伏羲氏而修建的太昊伏羲陵庙,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我们现在看到的陵园内建筑多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明代皇宫相仿。整个陵庙的布局分为内外二城,内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垣高3米,上有城垛。陵园内殿宇琉金,楼阁掩翠,金碧辉煌,华彩璀璨。沿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建有渡善桥、九龙照壁、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仰观门、俯察门、钟鼓二楼、东西廊房、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寝殿。
古往今来,民间祭祀活动历久不衰,初春时节,二月二庙会达3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

“寻觅古圣地,走访淮阳城。拜谒伏羲庙,游走太昊陵”
。置身其中,我仿佛一步跨越漫长的时空隧道,游戈于亘古久远的历史长河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