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中心》读后感

(2011-05-08 17:46:4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心得

    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后感觉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掌握了教育一些规律,从在大学四年没有学过的,强烈建议师范类大学生多看这样的书.

此书已经看了一段时间了,通过看书也感觉自己的内在不足,按照书中介绍的学习方法,自己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即当初的学习中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下面就64节 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学生的劳动修养乃是老师的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学生思维的特点:抽象思维越来越强,学生用心地感知新信息,同时积极地思考,加工这些已经获得的信息,所以要求老师表达要准确,清晰,这里清晰应该指的是逻辑结构清晰,不应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和系统化时所进行的积极的脑力劳动发生紊乱.

    要想使自己教学表达清晰那么对老师的要求应该是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要多10倍,20倍,以便能够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从而使我们注意力并不是自己的表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对于少年最有趣的是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我们叙述事实,而让学生去分析它们和进行概括,从而也是培养由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正是当学生在具体事实跟随概括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联系时,他们才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这就是加强了少年的自信心.他的思维也能立即由概括转移到具体的事实,他很想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由于上述特点,老师就得在教材的内容本身里去寻找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粮"即由事实概括一般概念应用到具体的事件分析上,让学生体验思考家的自豪感,那么就会满怀新的激情去开始研究新事实.形成一种信念:要使学生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而脱离开具体的东西.

    到底什么是掌握知识?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老师在工作过程当中忌把知识讲透,讲细,事实的堆积,而应让他们去思考,加工.而数学课对于进行完满的智育能够提供特别广阔的可能性.

    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讲授的内容充塞了过多的新材料,或者老师力求以事实,现象和事件的新奇而使学生感到大为震惊的时候就会出现学生兴趣的消逝疲劳和漠不关心.

应该掌握具体的东西跟抽象的东西的适当比例来激发"情绪区域"在普通的,一点也不显眼的事物中,隐含着重要的,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应当用这一点来引起学生的惊奇感.

    兴趣已激发起来即目的已经达到的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一种"灵静的寂静"气氛,学生仔细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专门的演讲式的语调对他们说话(会很快引起起学生的疲劳),而使用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

     怎样恰当的激发学生兴趣: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兴趣.提示出已知东西跟随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

知识的运用问题:知识的运用应当成为一种脑力劳动的方式,成为讲授新教材的本源,我们力求使讲课变成一种对事实和现象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那一部分已知的东西,把它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工具.

    知识的巩固: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獐里子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相互关系,现象和事件,这是巩固实质.

为避免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我们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识记方法,教给他们怎样对所听讲和所阅读东西进行逻辑分析.在许多课上,我们在讲课开始以前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理解教材的逻辑组成,不要雇所有东西,只要求记住最重要的.让学生养成习惯"一边听讲,一边把教材的重要的逻辑部分及其顺序记录下来.

 

   总结:喂食不要喂饱,让要他知道食我获得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