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Medal
Image)亦称意象。包括通常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普通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在认知心理学中,表象不仅是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表象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心理过程,在现代心理学发展早期曾被关注,但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表象在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曾趋沉寂。在认知心理学兴起后,表象的研究又重新受重视并迅速发展,成果也非常丰富。
认知心理学对“心理旋转”和“心理扫描”的研究,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表象的作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表象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关于表象的实验和功能的讨论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以下的实验就是为此而设计的:
1.定位实验
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实验设计了三组被试:①知觉-记忆组,②带栅格的表象组,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实验结果表明,在完成字符定位作业中,三个小组被试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被试的知觉表征和想象表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锐敏度实验
(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注视点、刺激野
(2)表象锐敏度实验
知觉和表象条件下的视觉边缘锐敏度
http://www.jyxl.net/jpkc2/ewebeditor/uploadfile/2005718211138576.JPG
3.McCollough效应:红平绿竖
视觉反效实验所用材料
McCollough视觉反效现象的实验设计如下:
让被试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镜去观察一张由黑白垂直条纹和黑白水平条纹组成的刺激图形。如此轮换几分钟,使被试对图形产生适应。此为诱导实验。
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去掉滤光镜去观察一张一半为黑白垂直条纹另一半为黑白水平条纹的复合刺激图形。结果被报告,垂直条纹为绿色,水平条件为红色。
被试->红色滤光镜->垂直条纹->绿色垂直
被试->绿色滤光镜->水平条纹->红色水平
知觉与表象机能比较实验
Finke(1980)实验设计与结果:如果在诱导实验中只让被看两种颜色而要求他们想象横竖线,那么测试通常可以产生McCollough效应。而在诱导实验中如果让被试看横竖线条而要求它们想象红色与黄色,则测试不会产生麦氏效应。
4.选择性干扰实验
同一信息通道干扰
早在上世纪初,心理学家Perky(1910)就发现在同一感觉通道内存在知觉表象与想象表象存在干扰现象。
实验要求被试注视屏幕,并想象在屏幕上有一个西红柿,与此同时,主试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较模糊的西红柿的图像,结果被试认为屏幕上西红柿图像是自己想象的结果。
不同信息通道干扰
Segal和Fusella(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将被试分为两个小组:听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听到电话铃声),视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看到一颗树)。在被试学会操作之后开始对两组被试进行听觉信号和视觉信号感觉性的测试。结果如右图所示。听觉表象组的视觉信号感觉性高于听觉信号感觉性,而视觉表象组听觉信号感受性高于视觉信号感受性。
表象对知觉的选择性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表明,在同一感觉通道中存在表象与知觉竞争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说明二者的机能是等价的。
http://www.jyxl.net/jpkc2/ewebeditor/uploadfile/200571821131589.JPG
二、表象与表征
1.关于表象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独立的心理图画,是否可以利用表象进行信息表征。
两种对立观点的代表人分别是Kosslyn和Pylyshyn。前者认为表象的独立存在的,后者持反对意见。
2.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两种编码说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在情景(表象)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信息表征类型。为此,Paivio(1975)设计一个实验考察表象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实验所用的材料分为言语和图象两种,分为一致型和冲突型两种。实验结果表明,表象加工是独立存在的,在某些条件下(如对客体大小进行加工)甚至语言信息还需转化为表象再进行判定。上面的图文一致,下面的不一致
心理旋转
一、心理旋转概述
心理旋转的研究于70年代初由Shepard及其同事共同进行。 实验所用材料如右图所示,分为三种情况,A为平面对,B为立体对,C为镜象对。实验验要求当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转以后能否重合,纪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
http://www.jyxl.net/jpkc2/ewebeditor/uploadfile/200571821173488.JPG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http://www.jyxl.net/jpkc2/ewebeditor/uploadfile/2005718211814412.JPG
1.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反时及其发展趋势相同。
2.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信息加工的时间越长。
3.方位差每增加53度,反应时就增加1秒。
由此可见,心理旋转这种心理过程是存在的,旋转的速度为每秒53度。
心理旋转实验的结论见P216:共三点。
二、字符旋转实验
字符旋转实验结果
http://www.jyxl.net/jpkc2/ewebeditor/uploadfile/2005718211939722.JPG
1.R字符旋转实验
Cooper和Shepard(1973)以字符为刺激材料对心理旋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当样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逆时针方向的;而当样本旋转的角度大于180度时,表象旋转则是沿顺时针方向的。
2.心理旋转的验证
1984年,Cooper和Shepard又以多边形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同样设计的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具有前行信息,被试都会进行心理旋转这种操作然后再进行正反位、匹配等反应。它表明了心理旋转的心理真实性。
三、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从延缓呈现的第二个刺激开始计量的平均反应时
旋转时间较少变化的被试,(B)旋转时间较多变化的被试
心理旋转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旋转的过程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
http://www.jyxl.net/jpkc2/ewebeditor/uploadfile/2005718212119474.JPG
Metzler(1973)对该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采用延缓呈现刺激材料的方法进行实验。延缓时间的确定根据每秒53度的实验结果进行。实验结果如右图。
实验表明,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判别反应时基本恒定,并随两个刺激材料方位差的增长而有所增长。表明心理旋转是连续进行的。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1、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的关系。
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各同构为“二级同构”。
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能上等价。
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心理扫描
以Kosslyn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为此,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http://www.jyxl.net/jpkc2/ewebeditor/uploadfile/2005718212232663.JPG
心理扫描实验材料(一)
心理扫描实验材料(二)
一、距离效应
这是Kosslyn等进行心理扫描所使用的刺激材料。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被要求注视图上某一物体并形成表象点,然后请被试判定主试所说的另一物体是否为图中的物体,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在另外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从心理的注视点“画”一条最短的线路到达目标点,记录反应时。
实验结果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越长,反应时越大,说明心理扫描的心理真实性。